紫禁城,乾清宫。
朱棣错愕的看向天幕。
他仔细的回忆了靖难的情况。
好像其中真的没有那种功高盖主的臣子。
哪怕靖难当中牺牲的张玉也是如此。
而靖难当中功臣最大的姚广孝。
也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韬光养晦继续当他的和尚。
想到这里。
朱棣挺直了腰板。
身上迸发出一股舍我其谁的傲然之气。
..
皇城,成国公府。
天幕的内容差点让成国公朱勇一口水喷出来。
他爹朱能正是靖难功臣。
但一辈子小心翼翼,根本不敢以功臣自居。
外人看来是朱能唯恐狡兔死走狗烹。
朱勇心里可是一清二楚。
虽然爵封国公,但朱能等人在靖难之中的功绩不过是冲锋陷阵而已。
除了出谋划策的姚广孝。
其他人的功绩根本无法和明初的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相媲美。
既然没有功高盖主。
也就不怕过河拆桥的走狗烹。
.....
【杀靖难功臣?别闹了!整个靖难之役,最大的功臣就是他朱棣朱老四本人了。】
【和历代从无到有开创自己一脉基业的帝王不同,朱棣在整个南征讨伐建文的过程中,主要还真就是靠他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刚开始朱棣手上也没有多少人可用,毕竟一个谋逆的王爷,刚开始没什么成果,你还指望有多少人。】
【那些个作壁上观,不落井下石的,就已经非常仗义了。】
朱棣脸色有些发黑。
他对外一直宣称自己是顺位继承。
说了这么多年,连他自己都信了。
天幕却是明目张胆将谋逆二字说了出来。
让他很没有面子。
“哼!天幕虽好,却是说话不中听!朕从小被太祖高皇帝派去凤阳磨砺自身,长大后又被委以重任镇守北平,建文不思祖宗得江山不易,豢养奸臣于身侧,朕奉大义靖难清君侧,怎能说是谋逆呢!”
朱瞻墡和四位臣子低头不语。
您说什么都成,我们都信!
【别看靖难打了好些年,声势浩大,来回折腾。但战场很小,就固定在鲁省这个区域,不存在什么全国范围内的两翼齐飞,多线作战。】
【也就是最后听了姚广孝的计策绕开鲁省直取金陵,那也是梭哈,朱棣带头冲锋的。】
【所以和那些个开创之主,以天下为棋盘,可以培养出许多独挡一面的牛人不同,朱棣的手下,自始至终都是在他本人的直接指挥下进行战斗的。】
朱棣点点头。
天幕虽然把靖难之役说的有些简单。
但也是大实话。
那场战役,确实没有那么的波澜壮阔。
可涌现出来的一些将领也没有那么不堪。
丘福、朱能、张玉、陈亨等人虽然不能与洪武名将相比。
却也没差到那个份儿上。
【看看靖难的那些功臣,张玉、陈亨属于半道就挂了的,没能熬到朱棣修成正果。】
【剩下的只有丘福和朱能,这两个算是符合被诛杀功臣条件。但你看看这俩都什么货色!】
【丘福虽然被誉为靖难首功,但从始至终都是担任先锋一职,猛是真的猛,但虎也是真的虎,有朱棣的指挥他就是一把锋利的刀。】
【一旦让他成为一把手就不行了,永乐七年他独自带领十万人北征草原,然而还是改不了急先锋的肌肉记忆,轻敌冒进,最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遇害。】
【朱能也是一员虎将,当年带了30个人就敢往李景隆几十万大军人堆里冲的主,跟丘福属于一票货色。】
【永乐四年,他也得到了一次独自领兵讨伐安南的机会,不幸的事,还没走出边境线,就因为水土不服病逝了,一样没能证明自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皇城,成国公府。
朱勇一言不发。
他老爹的性格确实是冲锋陷阵类型的。
安南那边的情况比北边还要复杂。
若朱能没有未战先亡。
最终的结果真的不好说。
也许朱能就会步丘福的后尘。
朱勇想起来一阵的后怕。
丘福死后,淇国公爵位被剥夺。
他的儿子丘松更是被贬到不毛之地。
至今已经没有了音讯。
【公爵都如此,更别说功臣里的那些侯爵伯爵了,朱棣起兵的时候可能连个千户都够呛,全是燕王手下的大头兵,被朱棣灵魂压制。】
【所以说和朱元璋发的免死金牌相比,朱棣版奉天靖难的丹书铁券之所以没能成为地府直通车,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持有者多少还是菜了一点吧!】
【至于后继之君能否压制得住靖难功臣,朱棣一点都不担心。】
【太子朱高炽可是守过老家北平的,跟李景隆还正面交手过,别以为人家小胖子看着慈眉善目,人家可是见过血的。】
【至于好圣孙朱瞻基,永乐大帝北伐的时候经常带在身边,要的就是培养他在军队里面的威信,最后朱高煦造反,也没几个勋贵愿意跟着他。】
【与其说这些人是靖难第一功臣,倒不如说李景隆、齐泰、黄子澄等人菜是最大的功臣!】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