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真的是被藩王们吃穷的吗?】
来了!来了!
明朝灭亡真正的症结之一来了!
如果不是天幕播放。
也许朱元璋和朱棣永远不会想到。
几百年后的大名宗室,将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
朱瞻墡虽然是既得利益者。
他仍然觉得,这种情况应该及早预防。
天知道明末时朝廷要拿出多少岁入来养这些朱明宗室。
【明朝的一个藩王一年的俸禄是多少呢?】
【朱元璋在最初给藩王们定的俸禄标准,一个亲王一年的禄米是五万石,钞两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捐五百匹,东布和夏布各一千匹,锦两千两,盐两千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
【再往下的郡王,禄米六千石,钞两千八百贯,锦一十匹,丝五十匹,罗二十五匹,绢以及冬布夏布各一百匹,锦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匹草料月支十匹。】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往下执行的话,明朝别说撑到嘉靖朝,恐怕到了明武宗那会,藩王就得把整个大明给吃空了。】
朱棣点头认可。
真要是按照标准来给。
估计到自己这就给不起。
虽然天幕说的有些危言耸听。
但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所有改变了。
朱瞻墡感慨是大明皇帝对自己的儿子是真特么的好呀!
亲王和郡王只差了一级。
但一年的俸禄标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就拿生活必备品盐来打比方。
亲王每年得盐两千引,郡王则是五十引。
仅仅盐这一项就差了四十倍。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又给藩王宗室们重新制定了俸禄标准。】
【一个亲王一年的禄米降到了一万石,郡王则降到了两千石。】
【一万石禄米是个怎样的标准呢?明朝一个正七品的县令,他一年的俸禄是九十石,不到藩王俸禄的百分之1.】
【一个正一品的官员俸禄是多少呢?一千零四十四石,仅为藩王俸禄的十分之一。】
【正一品一年的俸禄是1044石,需要加工的稻谷是2620石,换算下来就是需要873亩田来产出这些粮食。】
【除了明面上领取的禄米和绫罗绸缎之外,朱元璋还给藩王宗室们大量的赐田,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
【一个郡王,他的儿子只要是年满15岁,就赐田六十顷,亲王的赐田一千顷起步,这还不算皇帝对个别儿子的额外照顾。】
【所以,明朝的藩王们,是占据着大量的资源跟财富的。】
朱棣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他的想法跟老爹朱元璋是一样的。
唯恐自己的子孙以后吃不饱饭穿不上衣。
我朱明自己的天下,享受一下怎么了?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
朱明宗室经过百年的繁衍膨胀之后。
天下的钱粮加在一起也未必养活的了他们。
多出几百年见识的朱瞻墡更是知道大明的种种弊端。
从大明开始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
官员的俸禄始终低的可怜。
直到雍正推行养廉银政策。
这才让官员的收入上涨了一大截。
朱瞻墡虽然瞧不上清朝。
但雍正推行的一些政策不知比大明高明了多少倍。
虽然此举并不能让所有官员都管住自己的手。
却也是可以杜绝一些贪墨之事。
朱元璋对贪官的容忍度可谓是零。
连剥皮实草这样的狠招都用了出来。
朝中官员贪墨之风仍旧盛行。
还不是当官的太穷了吗?
每年所得俸禄自然比普通百姓好的太多。
但官员的支出也比百姓多的多。
那点微薄的俸禄根本不够用。
【这些事情在明朝初年还好,当时亲郡王以下的男女一共就58位,这个时候朝廷的财力完全可以应付。】
【可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藩王宗室的数量就开始井喷式增长。嘉靖年间,仅仅河南一地,宗室的成员就增加到了1440人,到了万历二十三年,明朝宗室成员全国激增到八万人。】
【这么多宗室成员,朝廷的财力已经远远无法承担了。按照规定,哪怕仅是一个镇国将军以及他的子孙,每添一个人丁,就要增加200-1000石的禄米。】
【这么多的宗室人数,显然已经不是朝廷能负担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开始减免藩王宗室的俸禄。】
【一开始的时候,朝廷对这些藩王的俸禄是拖欠,到了嘉靖四十四年,朝廷在《宗藩条例》改写了规定,让藩王的俸禄大幅度削减。】
【但是,这个开支已然是巨大的。到了万历四十三年,朝廷如果足额给宗室发禄米,这些宗室每年所需的禄米已经是朝廷一年田赋收入的1.5倍以上了。】
“什么?禄米竟比朝廷田赋还要多?”
朱棣震惊了。
他可以理解老爹朱元璋的做法。
小时候穷怕了,不希望子孙以后还过穷日子。
但是。
这就有点夸张了吧?
一年的禄米竟是比朝廷田赋还要多?
朱瞻墡嘴唇蠕动了一下。
终究没有开口说话。
不知道朱棣知道明末宗室的情况会不会吓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