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大明王朝的枷锁(新书求收藏)

换源:

  【所以在这个时候,朝廷对这些藩王宗室实在是养不起了,拖欠宗室俸禄的情况就不断的发生。】

【既然养不起他们了,这些藩王宗室只能用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出去民间找食。】

【这一找事,问题就更大了,宗室们一看朝廷不给钱了,那么就用祖宗赐予的权限开始在大明各地的州县巧取豪夺,将大量的土地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这就导致朝廷能收取的税赋越来越少,拿明末川地来说,当时的成都府总共是十一州县的土地,王田就占了七成。】

【光土地还不算,一部分藩王还从朝廷跟官府手中拿到了一些商税收取的权限,以及垄断了一部分商品的经营。】

【藩王通过设立税官和垄断经济活动,导致了朝廷的收入进一步被挤压,也就变相让朝廷无法有效的征收税负和集结资源进行军备建设。】

朱棣很清楚这种恶性循环会带来什么。

在大明之前有那么多王朝。

无论强盛的汉唐,还是弱势宋晋,抑或是暴元。

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问题发生的早,王朝就会灭亡的早。

问题发生的晚,国祚便会绵长一些。

“唉,果然没有哪个王朝可以逃脱这般的命运!”

朱棣知道问题的所在。

群臣更加知道问题的根源。

但这样的事情无法解决。

朱元璋、朱棣能够励精图治。

但那些后世之君,本身就生在养在深宫之中。

既没有体会过民间疾苦,更加不懂军事。

所生活的环境奢靡无比。

指望他们励精图治。

想都不要想!

【藩王如此做,让三镇之军需,九边之储饷等关键的财政支出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明朝面对农民起义外敌入侵等危机时刻资源短缺,无法有效的应对。】

【到了明朝末年呢,藩王们的冷漠与朝廷的危机关系更加直接。】

【崇祯皇帝当时号召这些藩王宗室捐钱,但是多数藩王都是象征性的出资,甚至有的一毛不拔,完全不关心大明的存亡。】

【这个现象暴露了藩王制度的根本问题,虽然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但他们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的人口无限的膨胀,导致了明朝财政压力逐年增加,加剧了社会矛盾和财政负担,最终冬至了大明的崩溃。】

朱棣的拳头攥的紧紧的。

他有些不敢相信天幕所说。

朝廷和藩王的关系其实并不复杂。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朝廷被颠覆。

这些朱姓藩王能有好果子吃?

他想不明白。

面对朝廷捐钱的请求,为什么藩王会如此的冷血?

难道他们不知道吗?

他们的地位是与朝廷休戚与共的!

朱元璋也许不会想到。

他为朱姓子孙建立的福利体系。

却成为了大明王朝继续生存下去的枷锁。

..

东宫,正院。

看完天幕的内容。

朱高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爹,您叹什么气?”

朱高炽幽幽的说道:“也许建文暴力削藩的做法并没有错,若是父皇没有成功,藩王的事情当真可以解决。”

“太子殿下,慎言!”张氏连忙说到。

朱瞻基从小被朱棣培养。

对方关于藩王的想法自然了解的很透彻。

“爹,如果真的削藩,我朱姓子孙没有任何特权,岂不是与平民没有任何分别?”

朱高炽看了儿子一眼。

“瞻基,一个藩王的年俸是一品大员的十倍还多,又是普通百姓的多少呢?太祖高皇帝也许当时就错了,他老人家太过优厚宗室,致使后来的宗室无法无天,麻木不仁!”

朱瞻基不敢接话了。

这话如果被朱棣听到。

说不听要雷霆震怒。

朱高炽的话相当于否决了朱元璋和朱棣的宗室政策。

....

【明朝灭亡后,那些王爷都落了个什么下场。】

朱棣本来很气愤。

但看到天幕的这个标题后,瞬间沉默了。

这些为富不仁吝啬的藩王们。

真的保住了他们的财产吗?

朱棣甚至有一些对他们下场的期待。

朝廷在危难时刻,他们一毛不拔。

大明真正的灭亡了。

这些人真的可以做一个富家翁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大明都亡了,这些藩王的下场能好到哪去呢?】

【总结起来,明朝那些落难的王爷,如果是落到了李自成张献忠这些起义军的手中,那就是快刀斩乱麻的结局。落到了满清朝廷的手中,那就是温水煮青蛙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