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两个不成熟的建议(新书求收藏)

换源:

  紫禁城,乾清宫广场。

朱棣撇了朱瞻墡一眼。

朱瞻墡有些尴尬。

末代襄王也是不抵抗被杀的其中之一。

朱棣还算是有些欣慰。

这么多的窝囊废,竟还能找出一个勇于抵抗的人。

“朕没有想到,五弟的后代竟有勇武之人,比太孙的后辈要强的多啊!”朱棣感慨道。

朱瞻墡倒是认同这番话。

周王朱橚这一支确实很优秀。

家传学问,书香永继。

产生了大批的学者和文人。

朱橚本人也是很厉害的医学大家。

他所编纂的《袖珍方》被翻刻了几十次。

可见受医家的重视程度。

朱瞻墡很想替周王说说好话。

甚至有让周王代培御医的想法。

但这些话他没发提。

被朱棣质疑他如何清楚后世之事。

这话可就没法接了。

【剩下一些逃走,勉强保住性命的藩王,在满清入关后也遭到了清算。】

【清廷的玩法很高,是温水煮青蛙的策略。】

【一开始是怀柔的政策,拿出钱来赡养这些藩王,还给他们封爵封侯,不少藩王内眷还给他们抬旗。】

【但这种优待维持的时间是很短的,一部分反清势力跟宗室结合到一起,清廷跟明朝宗室的蜜月期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草草结束了。】

【清廷开始对明朝宗室进行清算,,不少藩王被虐待被折磨甚至被杀害。】

【尤其是那些地位比较高的宗室,因为这些人的号召力是比较强的,他们容易成为那些反清势力的旗帜,所以他们就是清廷优先要除掉的对象。】

【有一些幸运的宗室躲掉了屠刀,但享受不了优待的待遇了,他们被清廷贬为庶民,过着与普通人无异的生活。】

【明朝的藩王宗室结局就是这么几种。他们在大明朝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思维护明朝的江山社稷,最后的下场也不过是他们自食其果。】

这段内容播放完毕。

天幕隐去光华。

朱棣脸上无喜无悲。

这些藩王不配成为大明的宗室。

这些人活该千刀万剐。

朱棣甚至嫌他们死的太过轻松了。

他有些头疼的发现。

这个朝廷等待着去解决的事情简直太多了。

天幕没有降临之前,他觉得自己创造了永乐盛世。

但看过了天幕之后。

他才知道,大明的隐患竟是如此之多。

太孙之位、隐田、赋税..

现在又多了一个藩王宗室。

“诸卿觉得,宗室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趁着朕还能压制的住这些藩王,不如来一个快刀斩乱麻。”

朱棣的话中更多的是无奈。

这么多的问题,他暂时只能挑这个来解决。

其他问题有后世之君去操心。

但藩王之事,后世之君却不敢轻易下手。

轻则动摇国本。

重则再来一个清君侧。

夏元吉躬身说道:“陛下,朱姓子孙分封各地乃是太祖高皇帝定下来的祖制,贸然改变是否会引起各藩王的不满?”

靖难之役犹在眼前。

谁也不敢改变这一策略。

朱棣叹了一口气。

“太祖高皇帝若是看过天幕之后,想必也会有改变的决心!分封诸王是为了大明江山永固,藩王如此不为大明江山社稷考虑,还让他们享受国朝资源,朕心有不甘。”

杨士奇杨荣等人俱不做声。

这些都是送命题,谁敢贸然回答。

当年陛下打着清君侧的旗帜造反起兵。

如果他们贸然进言。

谁知道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齐泰黄子澄?

朱瞻墡更是不会胡说八道。

若是被宗亲知道他行吃里扒外之事。

弄不好会被打死。

朱瞻墡眼观鼻鼻观心。

立在朱棣身边一句话都没有。

但心里却是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尔等身为文渊阁大学士,不思为朕排忧解难,只知明哲保身,对得起你们身上的官服吗?”

朱棣知道众人的忌讳,不由有些气恼。

“陛下,此乃天家之事,臣等不敢妄言。何况各位藩王在地方已根深蒂固,大明建国一甲子,藩王分封早已形成制度,贸然改变实为不妥。”

“哼!”

朱棣冷哼一声,却是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细想下来,他知道自己有些操之过急。

藩王之事,很难一蹴而就。

他只有两年寿数。

不可能完美解决这件事情。

只不过他仍旧不甘。

难道还能寄希望于后世之君吗?

每一代的皇帝都有儿子。

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每一代皇帝都会册封亲王。

亲王之下有郡王。

郡王之下还有大小不等的爵位。

朝廷供养藩王的俸禄每一年都会不同程度的递增。

为什么他和太祖高皇帝当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

朱棣将目光看向朱瞻墡。

“孙儿,你可有什么看法?”

“孙....孙臣愚钝。”朱瞻墡讪笑道。

朱棣却是心中一动。

他察言观色的功夫是一流的。

朱瞻墡刚才的表情明显顿了一下。

似乎心中有想法。

“你明明已有想法,却还敢欺君?”

“孙臣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朱瞻墡无语。

这些文渊阁大学士都解决不了的事情。

朱棣哪来的自信他能解决?

“孙儿,你既是朕的皇孙,又是大明宗室的一员,当为江山社稷考虑。难道你忘了吗?你襄王一脉同样死于反贼之手,若是能够解决此事,我大明国祚当可绵长,藩王后代当可安全无虞。”

朱瞻墡想了想,仍旧摇头。

朱棣差点被气笑了。

这个孙子虽然才十六岁,却是个天纵奇才。

若是以往,他定不会认为这小子有什么建议。

但朱瞻墡对宝钞的看法,让他刮目相看。

所以才有此期待。

朱棣仿佛一个哄骗小红帽的大灰狼。

“孙儿,你想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无论可行与否,朕定有重赏。”

朱瞻墡眼前一亮。

重赏?

有多重?

几万两银子算不算重赏?

朱瞻墡这才扭扭捏捏的说道:“皇爷爷,孙臣倒是有两个不成熟的建议。”

两个?

朱棣和四位臣子俱是一愣。

一条建议都难能可贵。

这小子竟是有两个建议?

至于不成熟三个字。

已经被他们自动忽略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