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激进与保守之策(新书求收藏)

换源: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天幕结束,朱棣带着几人回到了西暖阁。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

在宫外站了一个多时辰。

已是让众人冻得瑟瑟发抖。

马钰吩咐人端了几个炭盆进来。

朱棣伸在炭盆上烤手,这才感觉好了一些。

他已经老了。

若是放在几年前,再站几个时辰也不会觉得冷。

呷了一口茶,朱棣开口说道:“孙儿,哪两个建议,说给朕来听听。”

朱瞻墡无奈,只能开口说话。

“皇爷爷,孙臣看天幕的时候,皇兄因为地处偏远,放弃了安南及奴儿干都司。既然此地我大明朝廷统治薄弱,是否可以让藩王到此地就藩。朝廷可以派兵或是允许各藩王自行募兵,让当地局势平静后交于藩王统管。当地所有税赋全部供藩王使用,每年仅向朝廷缴纳少许即可。”

朱棣本以为朱瞻墡说的都是稚童玩闹之话。

但是,越听他越是心惊。

寥寥数语,可谓是老谋深算。

此事一箭三雕,可以完美解决藩王的问题。

其一,可让无所事事的藩王有事可做,不至于三代之后成为只知吃喝玩乐的废物。

其二,安南和奴儿干都司不必拱手让人,用朱姓宗室管理,总要好过外人统治。

其三,甩掉了朝廷最大的财政包袱,不但不用每年向藩王支付巨额的俸禄,反而还可以向其收税。

其四,藩王真正做到了戌边,让大明朝廷不再受外部的袭扰,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国祚更加绵长。

杨士奇等人看朱瞻墡的目光都变了。

这位皇孙殿下的计策真是狠毒。

若是成功,相当于倔了蛮夷外族的根。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

还没有一人这么做过。

“殿下,老臣有一疑问。”夏元吉开口说道。

“夏公请说。”

“安南和努尔干都司看似广阔,但朝廷藩王数量更多,随着后世之君的更迭,藩王数量只会更多,安南和奴儿干都司再大,也经不住几代的繁衍。”

朱瞻墡笑着说道:“这些都好说,安南和奴儿干都司占满之后,不是还有高丽、倭国、暹罗、吕宋、苏门答腊、波斯等地,就算这些地方被占满了,东南西北还有大量的土地,足够几百上千年对藩王的分封。郑和公公船队所到之处,未来皆是我大明疆土!”

众人直接呆住了。

竟还能这么玩?

朱棣先是短暂的沉默。

紧接着哈哈大笑。

他迅速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有藩王分封在各地。

天下之疆土,皆是朱明宗室所占。

“好!好!好!此计甚妙!瞻墡真乃吾朱家的千里驹呀!”

四位大臣心中一凛,互相对视了一眼。

他们本就怀疑朱棣似有易储之心。

现在这份可能性又增加了几分。

朱瞻墡讪笑道:“孙臣只是有感而发,不敢皇爷爷如此谬赞。”

千里驹的称赞如果传出去。

少不得会被太孙朱瞻基的忌惮。

他的理想只是做一个逍遥的闲散王爷。

还不想惹这位将亲叔叔做成瓦罐鸡的宣德皇帝。

朱棣继续开口问道:“你刚才说有两个建议,此乃其一,另一个是什么?”

“孙臣刚才的建议比较激进,另一个则是较为保守。”

“哦?说来给朕听听。”

“皇爷爷,我大明藩王分封在各地,需要朝廷恩赐财物和田产,有的藩王还要共享地方赋税。除此之外,藩王府邸以及藩王长史府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各个藩王一应用度需要数百倍,甚至数千倍数量的百姓供养。”

“国朝每多一个藩王,就意味着朝廷的收入减少一大截,藩王之下还有郡王,郡王之下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等。如果能够让藩王的开支降到最低,宗室的开支将不再是朝廷的包袱。”

朝廷财政是夏元吉最关心的一个话题。

“殿下,就算将藩王就藩的成本减到极致,同样需要一大笔的银钱,虽然节省下来一笔银钱,却不至于让朝廷甩掉这个包袱。”

朱瞻墡微微一笑。

“谁说让他们就藩了?”

“什么?”

众人一怔,就连朱棣也狐疑的望向朱瞻墡。

“我大明朝的祖制是非奉诏不得入京,可以改成非奉诏不得出京,将所有的藩王都圈在京城当中,既可以节省下来一大笔的银钱,还可以使得藩地百姓不再受到滋扰,还可以杜绝全国各地圈地的现象。”

朱瞻墡的话让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皇孙的话太过大胆。

他们从来不敢想象。

夏元吉最先反应了过来。

他只注意到一点。

如果将藩王圈在京城里。

朝廷当真可以节约一大笔的银钱。

不用赐地,不用营造王府,不用派驻长史。

只需要每年的俸禄而已。

况且,天子脚下,各藩王还需要注意影响。

就算花起钱也来也不会那么为所欲为。

俸禄也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陛下,老臣觉得皇孙殿下之策甚好,既可以将藩王圈在京城,没有了佣兵之虞,还可以节省朝廷大笔的开支。”夏元吉开口说道。

如果换成其他皇帝。

也许真会觉得朱瞻墡这个策略是上策。

但朱棣是马上皇帝。

他更加认同第一个策略。

“朕还是觉得将各藩王分封在外是正道,让他们为我大明永久戍边,不再受外族的袭扰!”

杨士奇却是开口说道:“殿下此策是否还有补充?”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