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铁帽子王(新书求收藏)

换源:

  朱瞻墡当然还有补充。

他依照的是清朝对宗室的分封制度。

虽然他对清朝对华夏百姓的奴役甚是不满。

但不得不说。

在宗室的就藩问题上。

清廷确实做的很完美。

在封建王朝中是最好的一个。

“自然有补充,所有藩王不再世袭罔替,嫡长子继承逐辈递减,其他诸子以考封的方式封低等爵位。宗室成员可以参与国家政务,尤其是皇子,能力足够者可入内阁甚至带兵出征,既可以让宗室成员有事可做,还可以避免宗室五谷不分。”

听到宗室可以入阁。

杨士奇等人露出不满的神色。

但他们觉得朱棣不会选择此项。

因而没有出声打断。

“不再世袭罔替?这.....”朱棣嘶了一声。

若真是如此,那些藩王们非反了天不可。

就连他也不敢这么做。

更何况后世之君。

“孙儿,如此做不怕国本不稳吗?”

朱瞻墡倒是信心满满。

清廷一直这么做的,也没见国本不稳。

顶多就是旗人有点意见罢了。

枪杆子掌握在皇帝手中。

还会怕这些人有点意见。

不服就干!服了就老老实实的提笼架鸟去!

“皇爷爷,藩王之中总有势力大小,名望强弱的分别。朝廷可以从中选出势力大的名望强的让他们世袭罔替,这些人的子孙可以与国同休,永远戴着那顶藩王的帽子,可称之为铁帽子王。无论是铁帽子王还是普通藩王,一脉一份钱粮直到永远即可。”

“铁帽子王!”朱棣喃喃说道。

朱瞻墡继续,“铁帽子王不可滥封,可加上诸多条件,不能像后世的万历皇帝那样,对哪个儿子喜欢便爵封铁帽子福王。宗人府对诸脉弟子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有爵位的可袭爵,没爵位的宗人安排差事。宗室子弟也可参加科举考试,但必须除爵后才可参加,考中者由宗人府安排差事,算是区分那些普通的考生。”

众人听的十分入神。

朱瞻墡的策略可谓将什么都想到了。

半点看不出来是临时起意。

如果不是天幕播放了藩王的内容。

众人还以为朱瞻墡早就打好了腹稿。

他们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16岁的皇子吗?

“爵位递降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从亲王到镇国将军不过三代而已,快的几十年,不会给朝廷造成太大的负担。”

连朱棣也跟着不停地点头。

他以为自己看不上保守的策略。

但越听越是觉得有道理。

甚至比让藩王们去安南和奴儿干都司还让他心动。

朱棣收敛了一下心神。

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朱瞻墡一眼。

“孙儿,你的梦想是什么?”

朱瞻墡嘿嘿一笑,“皇爷爷,孙臣没有远大的理想,能当个闲散王爷,平常读读书,溜溜鸟,生几个娃娃,逍遥一生足矣。”

换作其他皇子皇孙。

朱棣会非常满意这个回答。

但他已有易储之心,并且偏向于朱瞻墡。

这番话在他听里有些不思上进了。

“哼,身为皇孙,只想着提笼架鸟?滚回东宫思过去!”

朱瞻墡一愣。

正因为他是皇孙,不更应该提笼架鸟吗?

这.....皇爷爷吃错药了吧?

“皇爷爷,孙臣.....”

“朕不想听你说话,快滚吧!”朱棣挥挥手,就跟赶苍蝇似得。

“用完了伦家,就让伦家滚,讲不讲道理嘛!”

朱瞻墡有些委屈,只能亦步亦趋的向宫外走去。

望着孙儿的背影,朱棣脸上露出一抹笑容来。

“四位卿家,瞻墡说的激进与保守之法,你们如何看待?”

杨士奇率先说道:“陛下,大明与安南、高丽乃不征之国,若贸然出兵剿灭,恐有失朝廷颜面,让藩属国说我大明言而无信。至于奴儿干都司倒是可以一试。”

“臣附议杨公之言,朝廷既将安南列入不征之国,应言而有信。何况安南天气潮热,瘴气丛生,中原军民皆不适当地天气,若派宗室就藩,或许会引得不满。”金幼孜开口说道。

朱棣点点头。

这也是他犹豫的所在。

安南和高丽是他亲言的不征之国。

若派兵剿灭,实是出尔反尔。

但他又对朱瞻墡的激进之策心仪。

所以纠结的很。

杨荣则是开口说道:“陛下,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是因为此地距离中原过于遥远,实在无力管辖才有此举措。高丽位于北方苦寒之地,中间又有奴儿干都司,朝廷心有余而力不足。殿下提出的激进之策恰好解决了此事,所谓的不征之国不攻自破。”

朱棣继续点头。

这几人说的都很有道理。

他将目光看向了夏元吉。

“陛下,臣认为激进之策过于激进,保守之策又过于保守,朝廷可采用居中之策。”

“哦?夏卿所言的居中之策是何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