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抬棺击鼓

换源:

  看着大伙儿信心备受打击。

更把任亨泰催得火冒三丈。

跟普通学子比较也就算了,还要容忍藩王宗室入朝,这与“削藩”意图背道而驰啊!

“少东拉西扯的,此事本官暂不追究。”

“倒是入武门,参科举,你究竟想做甚?”

“本官从未听闻……”

礼部尚书还没讲完。

李澈已经连连摇头,表示听不下去。

任亨泰也是心乱如麻,不知不觉停下来,质问李澈:“督察院内纪律森严,你最好安分点。”

李澈冷笑,真服了这群老家伙。

他们领取的一月俸禄,是寻常百姓家全年收成啊!

怎么脑子愣是不开窍?

明朝开国时代,朱元璋限制官员俸禄,又狠抓贪腐,在

史书乃至后世颇具盛名。

现在看来,还是给的太多。

一群吃得太饱的老顽固,离开了《四书》,好像就不会思考了。

“不懂就多问!我可以教你。”

“我朝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天下士子满口仁义礼智,实则争夺苟且利禄!”

“这世间最应该思国安民的群体,却勾结成群,富贵熏心,理想荡然无存!”

“大明所需的,是饱学之身,治世之策。”

“不是除却功名利禄外,心无旁骛的科举空心人!”

说这些时,后堂朱元璋听得很入迷。

他本该生气。

这是自己亲口制定的制度,目的只为广纳英才,为大明效力。

但他本淮西布衣,历经千辛万苦达到无人之巅,更能体恤底层之艰辛。

官员务实,直接干系百姓福祉。

手头这些官员,深谙权衡宫斗,但也确实追逐功利。

长此以往,必有害处。

此时,李澈的声音传来。

“既然文臣当道,为何不选出武将制衡?”

“须知阴阳调和,才得圆满。”

“无论隋唐,还是两宋,皆有武举。”

“我深知陛下担忧武将夺权,但此武举,非旧武举!”

“而是要让年迈帅将,或亲历战场的将领,入朝复用。”

“并成立武将筛选制度。”

“名曰,学武堂!”

“吸纳地方将领,藩王后代,宗室等等,设立规范考核期限。”

“既要学习步、骑、工兵的用人之道,又要熟悉战术、地形、筑城等事。”

“完成书面学习后,前往军中历练考核。”

“经此学武堂,三股力量相互制约,也能在朝中相互扶持。“

“……”

一众要员明知李澈敢说。

依旧被这惊天消息惊到,双眼瞪得浑圆。

此刻,胳膊上的鸡皮,起了一层又一层。

“军户世代传承,现下再添武举!”

“荒谬啊,这群武夫何德何能,沐浴重重皇恩?”

“圣人学问晦涩高深,绝非短短数年能破译,就算陛下想抬举,他们也学不懂。”

“依我看,找个郎中瞧瞧吧!”

一派反对声音中。

李澈似笑非笑。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所以我才说,这是陛下的过错。”

“打从一开始,就不该废除武举。”

“否则,不至于稍加改动,就有人狗急跳墙!”

“陛下啊,给尔等恩遇,多了!”

翰林学士们,如烧红铁锅,满脸铁青中夹杂红肿。

上百张的老头脸,快被抽肿了。

声音之大,督察院都装不下!

朱元璋眼中流露着认可神色。

难得李澈所言,句句都在点上。

可是李澈没有停顿,而是继续侃侃而谈。

“句句非虚言,有怪也莫怪,趁此机会,我也想讲一讲,陛下的另外两错。”

“毕竟,削藩与克制文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朱元璋猛然蹙眉,仿佛感应到不详。

“其一,四民之策。

此举将百姓限制在某地,不得随意搬迁,又分成不同户口。

军、农、灶、匠,毕生只从事一策,由不得个人意志。

遑论商人,更是沦为末端贱籍。

过界需凭证文书,百姓如同囚徒!

野狗尚且能驰骋天地之间,天下万民连野狗都不如么?”

忘八端!

后堂之内,朱允炆不敢发声,只有朱元璋双拳紧握,愤愤打断。

看他神情,几乎血灌瞳仁。

“他也配!!!”

“咱对百姓,对得起良心,可有一人皇帝能比肩!”

“咱的宽厚,足以傲视群雄!

“难道这样,还不够好?”

朱元璋来回踱步,龙头弓似乎又要派上用场。

他就像个新兵蛋子,被李澈牵着鼻子,心情七上八下。

自己,可是大明之国君。

“皇爷爷,您就是心太慈了。”朱允炆瞅准时机,插嘴道。

朱元璋原本悲愤交加,忽然听见“心太慈”后。

脚步兀自停下,脸色恢复平静,却多了一丝寻味。

“没错!”

“就是心太软了!”

“咱允许三司会审,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给他的机会,他偏不把握,还要把《洗冤书》大逆不道之言,当着百官面再说一次!”

但这也是有原因的。

先是抬棺击鼓,又写《洗冤书》,再到晴天飞雪……

李澈这小子,颇有些道行在身上。

也许是运气,也许是上天垂怜,又或者,就是有备而来!

朱元璋缓缓转过身:“曾听闻……”

“民间有擅道术者,可判风云,断时势,扭转时令……”

“或许李澈,勾连了道士,才换来晴天飞雪!”

“启动三司会审,是想让朕相信科举有错,四民策有错,藩王有错……”

“他想蛊惑朕,自有蛊惑的缘由,肯定的!”

“一是为了蓝玉。”

“二是为了分离君臣。”

“三是,蛊惑天下万民,对大明倒戈相向!”

突然。

朱元璋声音戛然而止。

鸡皮疙瘩从脚底板爬满,直到头皮。

这破案子还审吗?

审个屁!

再审下去,就真麻烦大了!

“陛下,真不审了?”蒋瓛赶忙凑上。

朱允炆一听,当下扬眉吐气,解气似的扬起嘴角。

可就在这时,杨靖沉重而狂怒的声音,响彻督察院。

“太放肆了!”

“到此时此刻,你还冥顽不灵,妄图干扰国政!”

“你算老几?也配批评策略,也配大言不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