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金銮殿上风波恶,天子一指定乾坤

换源:

  大明,洪武十三年,夏。

金銮殿,这座帝国权力的最高殿堂,今日的气氛,却比殿外那毒辣的日头,还要燥热几分。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殿中央那两位须发皆张,已然争得面红耳赤的朝廷重臣身上。

一方,是新任兵部尚书侯庸,他手持着那份关于“筒车”的奏报,慷慨陈词,声音洪亮如钟:

“陛下!臣以为,此‘筒车’乃天赐我大明的祥瑞!其不耗人力、畜力,仅凭水流便可自行提水灌溉,若能于九边军镇推广,则军屯灌溉之难题,可迎刃而解!届时,边军人人有田种,军马餐餐有草料,我大明北疆,数十年内,可再无粮草之忧!此等利国利民之神器,岂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将其拒之门外?!”

而另一方,则是掌管天下钱粮,须发皆已花白的户部尚书严震直。他一身绯色官袍,此刻却气得微微发抖,手中笏板几乎要被他捏碎。

“侯尚书此言,差矣!”严震直踏前一步,声音尖锐而又充满了“痛心疾首”的意味,“陛下!我大明以孝治天下,以农为国本,讲究的是敬天法祖,顺应天时!此‘筒车’,以水流为戏,强行令水倒流,此乃违背天理,是为不敬!若人人都沉迷于此等‘奇技淫巧’,妄图以机巧之力,替代勤恳之功,则人心浮躁,农本动摇,此乃动摇我朝国本之祸事啊!”

“一派胡言!”侯庸当即怒斥,“严尚书,你口口声声国本,却不知将士饥苦,边防空虚,才是最大的国本之忧!你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你……”严震直气得脸色发紫,“你这是将希望,寄托于一个黄口小儿的怪诞之物上,是为不智!若此物华而不实,或有未知的弊端,届时耗费国帑,劳民伤财,谁来担此大罪?!”

“我来担!”侯庸寸步不让,“若筒车无用,我侯庸,愿辞官归田,以谢天下!”

两位一部尚书,当朝一品大员,竟如同市井匹夫一般,在这金銮殿上,吵得是不可开交。

他们身后,各自派系的官员,也纷纷出列,引经据典,互相攻讦。整个朝堂,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龙椅之上,朱元璋那张布满风霜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看着,那双深邃的眸子,古井无波,谁也猜不透他心中在想些什么。

他知道,这场争论,表面上是为了一件小小的“筒车”,实则,是立朝以来,文官集团与武将勋贵之间,户部与兵部之间,保守与革新之间,一次最激烈的矛盾总爆发。

户部,想要牢牢攥住“钱袋子”,以此作为制衡骄兵悍将的最大武器。

而兵部,则做梦都想摆脱这种掣肘,实现“军粮自给”,挺直腰杆。

这“筒车”,便是那根引爆一切的导火索。

眼看着殿下的争吵,已经从“筒车”本身,延伸到了互相指责对方部门“冗官冗费”、“贪墨军饷”的人身攻击之上,朱元璋终于缓缓地抬起了手。

一个简单的动作,却仿佛带着无穷的魔力。

整个嘈杂无比的金銮殿,瞬间,万籁俱寂。

所有官员,无论品级高低,都立刻噤声,躬身垂首,等待着这位帝王的最终裁决。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扫过侯庸,又落在了严震直的身上,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都吵完了?”

侯庸与严震直二人,皆是心中一凛,连忙跪倒在地:“臣等有罪,请陛下息怒!”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朕看你们,一个个都很有道理嘛。”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侯爱卿所言,关乎边防,是为国之大事;严爱卿所虑,关乎国本,亦是谋国之言。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朕,也不偏帮谁。”

他从龙椅上缓缓站起,踱了两步,最终,站定在御阶之前,俯视着满朝文武。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不就知道了?”

这位草根皇帝,说出了一句最朴素,也最直接的至理名言。

他一甩龙袖,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旨意!

“传朕旨意!”

“着,兵部协同农事改良总司,于京郊择一处河道,于一月之内,建成筒车十架,并开垦高地百亩。朕,要亲眼看到,这河中之水,是如何自己走上山坡的!”

此旨一出,侯庸心中狂喜!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却让严震直的心,沉入了谷底。

“同时!再着户部尚书严震直,领司农寺一众官员,为此次演示之监察评判官!”

“从筒车建造,到引水灌溉,尔等需全程监督,详细记录,不得有误!一月之后,由你户部,亲自向朕,向满朝文武,评定这筒车,究竟是利国利民之神器,还是……华而不实之废物!”

“届时,若证实其功,则大加推广!若证实其伪……”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骇人的寒光,“那献策之人,与主事之人,欺君罔上,一体同罪!”

“钦此!”

旨意下达,如同一柄最锋利的快刀,瞬间斩断了所有的争执。

侯庸激动得连连叩首:“臣,遵旨!”

而户部尚书严震直,则是面如死灰地跪在那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知道,自己,以及整个户部,被这位帝王,用一招无懈可击的“阳谋”,给死死地架在了火上!

成了,他们户部作为监察官,也得捏着鼻子承认兵部的功劳;败了,他们倒是能出口恶气,但……看着兵部尚书那副自信满满的模样,严震直的心中,第一次,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

圣旨的内容,很快便传到了皇家农苑。

陈渊听完杨林带回来的消息,只是淡淡一笑。

他知道,那位高坐于龙椅之上的帝王,已经为他,搭建好了一个最华丽,也最危险的舞台。

而他的对手,将是整个大明朝,最顽固的保守势力。

这一战,只能赢,不能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