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内,气氛凝重如铅。
户部尚书夏原吉扑通跪地:“陛下!宣府之战与之前北伐不同!五万大军出征,若无充足粮草,一旦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请陛下三思!“礼部侍郎连连叩首,“瓦剌与鞑靼互为犄角,若战事胶着,兀良哈趁虚而入,我大明必陷腹背受敌之境!“
文官们齐刷刷伏倒在地,奏章如雪花般递上。
在他们看来,朱瞻基的提议不过是纸上谈兵——草原作战变数重重,更何况宣府地势险要,明军若不占天时地利,极有可能重蹈靖难时白沟河之败。
“父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朱高煦见状,立刻站到文官队列前,俨然成了主心骨。
朱瞻基往前一步,袍角扫过青砖:“大明乃天朝上国,岂能因两万瓦剌骑兵就屈膝求和?今日若开和亲先例,他日鞑靼、女真皆伸手要公主,难道要将宗室女子尽数送进荒漠?“
“一派胡言!“朱高煦跳脚,“你懂什么军务?宣府地形、敌军部署,你全然不知,竟在此大放厥词!有本事你带兵出征!“
“我不敢夸口必胜,但我大明男儿的脊梁,绝不能靠女子的眼泪来支撑!“朱瞻基目光如炬,“当年太祖出征漠北,靠的是铁血征伐,而非和亲苟安!若史书将今日之事记为‘以女换和平’,后世该如何评说我朱家子孙?“
殿内死寂。
众臣望着少年挺拔的身姿,心中震撼——这般胆识,哪像个十几岁的孩子?
朱棣猛地拍案而起,龙椅发出闷响:“好!自今日起,大明永不和亲!敢再提者,斩!“
他深知,朱瞻基这番话虽带着逼宫意味,却也戳中了他的心思。
若此时退缩,百年后史书上,他朱棣必将留下懦弱之名。
“吾皇万岁!“群臣齐声高呼。
尽管有人暗叹皇帝被皇太孙“架上了火“,但大明朝向来讲究“君命如山“,既已决断,便无人敢违。
朱高煦与诸位皇子面色铁青。
朱瞻基一句话改写国策,意味着他已能左右朝局。
若放任其在军中积累威望,储君之位将再无悬念。
“宣府之战,必须打!“朱棣沉声道,“即日起,宫中开支减半,户部、内库全力筹措二百万两军费!“
他扫视群臣,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这般破釜沉舟的魄力,让在场众人想起了当年那个杀伐无情的永乐大帝。
“丰城侯李彬为主将,武安侯郑亨为副将,即刻点兵三万驰援宣府!“
朱棣未启用老将柳升——一来柳升年事已高,二来京城需有人坐镇。
“朕欲派宗室随军历练,谁愿前往?“
话音未落,朱瞻基已跨前一步:“孙儿愿往!“
他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
对皇室子弟而言,军功是最硬的筹码。
战场既是建功立业的舞台,更是甩开竞争对手的绝佳机会。
“儿臣……儿臣也请命!“
……
朱瞻基提出出征想法时,赵王朱高燧瞬间反应过来——这分明是建功的好机会。
其他皇子后知后觉,此时再凑上去反倒显得谄媚,只得眼睁睁看着。
起初朱高燧也摸不准门道,但观察朱瞻基这月余的行事,桩桩件件都没吃亏。
他暗忖:跟着这侄子,总比单打独斗强。
“难得你二人有这份心思。”朱棣敲了敲御案,“但此番出征,你们只许观战鼓舞士气,不得插手军务。一切听两位将军调遣,明白吗?”
李彬和郑亨长舒一口气。
皇家子弟入军本就是烫手山芋,朱瞻基还算明事理,可朱高燧久居深宫,毫无经验,实在难测。
有了朱棣这话,他们总算能放开手脚。
散朝后,朱瞻基正与户部核对军资,司礼监太监郑和匆匆赶来。
“公公许久不见,这精气神愈发好了!莫不是得了什么养生妙法?”朱瞻基笑着打趣。
他早摸清郑和喜好,几句奉承便让对方眉开眼笑。
“多亏殿下赐的野山参!每日泡水喝,值夜到子时都不犯困。”
在宫里当差如履薄冰,他既要在朱棣跟前尽忠,又得防着年轻太监抢了差事,这参汤可算是救命稻草。
“库房里还有几株,回头让人给公公送去。”朱瞻基顿了顿,“公公这是来查账?我可不敢少朝廷一文钱。”
“瞧您说的!”郑和赔着笑,“皇上吩咐,交接完去御花园用膳,他老人家等着呢。”
穿过层层宫墙,文华殿的飞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踏入御花园,朱瞻基望着石桌上的粗瓷碗、糙米饭,皱眉道:“皇爷爷,这比寻常农户吃得还差。虽说国库紧张,也不必如此节俭吧?”
朱棣指了指对面石凳:“陪朕吃一顿。前线的苦,可比这厉害百倍。你在朝堂上欲言又止,总不会只想去看热闹吧?”
朱瞻基落座,直入主题:“孙儿想为皇爷爷分忧。听闻宣府、大同等卫所兵额空缺多年,若能让孙儿接管练兵,分文不用朝廷出,归来时必还您满员劲旅!”
他知道朱棣最看重省钱,这话一出,老皇帝眼中果然闪过兴味。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