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转头看向朱棣,眼神变得愈发冰冷。
不知为何,他越看眼前的朱棣越不顺眼:你这小孙子的崇祯朝廷都已经危在旦夕了,搞不好就要像元顺帝那样丢掉天下,你居然还想着收回权力?
要是咱老朱家的天下都没了,还有什么权力可收?
可是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冒险了?朱棣仍然心存顾虑。
通过这段时间和朱由检的接触,他越来越觉得这位后世的皇帝资质平平,除了勤奋和对自己这位老祖宗的恭敬之外,没有其他长处。
一旦下放皇权,以朱由检的能力,恐怕会引发新的难题。
冒险?朱元璋的语气中透着刺骨的寒意,你没听懂我的话吗?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先解决眼下最棘手的问题。
还有,你老四一直反对,到底安的什么心?难不成你有更好的办法?
朱棣摇了摇头,拱手说道:儿臣感到惭愧,暂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朱元璋冷笑一声,训斥道:没有就给我好好听着!
一个个的,只会空谈反对,却拿不出半点实际办法。
朱棣听了这话,心中的怒气一下子就升了起来。
就算是老实人,接连被训斥也会有脾气,更何况他是在位二十多年的强势皇帝。
可当他抬头与父皇的目光相撞时,满腔的火气却怎么也发作不出来。
父子二人四目相对,僵持了几秒钟之后,在血脉的压制下,朱棣只得把脸别过去,在心里无声地抗议着。
看到儿子服软,朱元璋也不想再继续教训他了。
他转头看向另一侧,只见朱由检躬身低头,显然不想卷入两位祖宗的矛盾之中。
朱元璋说道:我已经把办法说了,你要是想不出更好的,就按这个办法执行吧。
困难要一步步解决,先渡过眼前的难关,再去考虑后面的事情。
朱由检赶忙拱手行礼:谨遵祖宗的命令!臣孙这就下去布置。
朱棣也跟着拜道:儿臣也请求退下。儿臣打算再召集一些大臣商议,看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朱元璋心里清楚,儿子是因为挨了训斥,心里不服气,想找手下人再商量对策,和自己较劲。
不服输,本就是老四一贯的性格,这一点朱元璋还是很欣赏的。
再者,他刚才发了一通火,也有些疲惫了,于是决定顺着老四的意思。
毕竟,追究未来的事情,也不急在这一时。
那就先散了吧,朱元璋说道,明天再碰头,你们禀报进展。
于是,君臣三人依次离开了偏殿,回到了各自的时空。
夜幕深沉,诏狱最深处的牢房里,锁链的哐当声和木门的吱呀声打破了寂静。
刚刚躺下准备休息的林萧翻身坐起,只见一个长着三角眼的男子带着几名锦衣卫走了进来。
林大人果然胆识过人,进了诏狱还有心思睡觉。为首的男子语气中带着戏谑。
林萧在与蒋瓛交锋的时候,没有留意蒋瓛的手下,所以不认识眼前的江韦。
但他认得那身红色飞鱼服,那是锦衣卫千户的官服。
这位千户大人,有话就直说,别阴阳怪气的。本官还要休息。
锦衣卫本是皇帝监视百官的爪牙,一般官员都唯恐他们歪曲事实、在皇上面前说坏话,招来杀身之祸。
但这一切,恰恰是林萧求之不得的。因此,他根本没打算对这些锦衣卫客气。
呵!都快大祸临头了还在硬撑骨气。江韦见林萧态度强硬,便也不再虚情假意。
林大人,我们掌握了证据,你涉嫌与靖宁侯以及胡党勾结谋逆,
识时务的话,最好赶紧招供。
“靖宁侯?胡党?”
“我竟被指参与谋逆?”
林萧猛然睁大双眼,嘴唇微微发颤,眸中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竟有这般“际遇”?
他忽地想起,按原本的历史脉络,洪武年间胡党案的扩大化浪潮从未止息。
最典型的例证,便是朱元璋在前两年以“明知胡惟庸谋逆却隐匿不报”为由,诛杀韩国公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
因太子朱标早逝,陷入猜忌狂潮的朱元璋还会继续大肆屠戮——未来他几乎要将所有大明开国武勋诛杀殆尽,蓝玉、傅友德、冯胜等公爵皆难以逃脱厄运。
而此刻正值靖宁侯叶升遭难之时,此时与他扯上关联,不啻于自寻死路。但对林萧而言,这简直是送上门的绝佳机遇。
念及此处,林萧激动得难以自制,全身微微发抖。
而他这细微的举动,在江韦眼中却成了恐惧的表露。
“这小子在皇上面前装得那般硬气,原来也是个软骨头,”
江韦暗自思忖,“一听涉及胡党,立马就怂了。可惜为时已晚。”
“林大人,害怕也无济于事,”
江韦开口道,“本官劝你还是乖乖交代为好。若你想不起来,也没关系——本官都查得一清二楚,还白纸黑字整理妥当,你只需签字画押认下即可。”
说罢,江韦挥了挥手。他身后的锦衣卫即刻抬来一张简陋木桌,将数份厚厚的文卷、笔墨及红泥一一摆放其上。
“竟有如此之多‘罪证’?”
林萧看着眼前堪比礼部官署公文厚度的“涉案材料”,心中愈发欣喜,“这是要把我定性为核心案犯啊!”
“林大人,你在朝堂上公然要求陛下放权,这难道不是胡党的诉求?”
江韦继续道,“你根本无从抵赖。本官劝你还是乖乖配合,免得吃苦头……”
他的话尚未说完,便见林萧一个箭步冲到桌前,提起笔在文卷末尾签下大名,又迅速按下红手印。
“签好了!”林萧不忘向江韦确认流程是否规范。
江韦及一众锦衣卫随员顿时愣住——这是何种情形?哪有这般的犯人?他们还未施威,对方竟全部认下?甚至连内容都未细看。
“千户大人,这般可行?”林萧见江韦发愣,又追问道。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