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在太庙偏殿中见到了长大成人的儿子朱慈烺,父子重逢的喜悦还没尽情享受,就听到朱慈烺提及大明基业面临危急,心中就像一块炽热的铁被投入冷水中,瞬间凉透了。
大明基业毁在你手中?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棣也面露不满,语气中带着怒意说道:正是如此!赶快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你们父子一出现,不是谈论大明的生死存亡,就是说局势危急万分,真是晦气!
父皇和咱亲手打下的大明基业,都快被你们这些言论把气运说没了。
尽管这两位后世皇帝都是他的子孙,但在他们身上却丝毫看不到王者应有的气概,一眼望去,就是那种遇到困难就怯懦退缩的人,这让他这个通过夺位登上皇位的祖宗,也觉得脸上无光。
朱慈烺喉头动了动,开始讲述事情的经过:还请祖宗听臣孙详细禀告。
从崇祯十六年起,父皇为挽救危局,开始把皇权下放给地方和藩王,同时把臣孙送往南京主持大局,打算另立朝廷。
也正因为如此,地方势力和藩王的势力迅速扩张。
在一年之内,流贼叛乱在各方势力的打击下,很快就被平息了。
像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贼首,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关外的女真人,也被阻挡在长城一线,再也无法对关内构成威胁。
臣孙在南京依靠李邦华、史可法等人,以及江南地区的萧强势力,也稳定住了局面...
听到这里,三位帝王都觉得一切正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心情也随之好了起来。
朱由检眉梢微微扬起,唇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眼中的憔悴之色已被愉悦的光芒驱散。
看来朕成功扭转了危局,大明得以延续国祚!
太祖爷真是神机妙算,多亏了他老人家的指点,不到一年时间,流贼就接受了招安,女真人也被阻挡在外。
也就是说,明年朕的崇祯朝就能天下太平了。
至于那些地方势力和藩王,朕日后再慢慢处理。
慈烺所说的危急存亡,不过是自谦之辞罢了。
朱棣也轻抚胡须,微微点头。
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的他,此刻脸色因极度愉悦而微微泛红。
看来大明的江山稳固了,还是得依靠父皇,他的办法才是真正为大明延续了命脉。
虽然存在地方势力过大的后遗症,但只要朝廷社稷没有覆灭,假以时日,还是有机会重整朝纲的。
只是,如此能够延续国运的良策,朕为何就想不到呢?
看来朕与父皇相比,还是差了一截,或许,是差得太多了吧。
一想到与父皇之间的差距,朱棣便朝着自己的父皇投去了一抹带着嫉妒的目光。
朱元璋并未注意到儿子的这般心思,此刻他的心情,也仿佛被春风吹拂过一般舒畅。
他袖中的拇指轻轻摩挲着食指上的玉扳指,心中暗想:看来计策确实奏效了。
那林萧虽然言行狂悖,说话难听,两次劝谏都让咱下不来台,而且还与胡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有过人的才学,具备救国的能力。
对于这种优点与缺点都极为突出的人,咱得好好想一想,该如何安排他才合适。
毕竟他提出的主意,挽救了大明的危局。
想到崇祯朝的危局得以扭转,朱元璋不禁夸赞道:这不是很好吗?
崇祯朝的危机得到了缓解,看来下放皇权、另立朝廷的决策是正确的,让你回南京也是正确的。
南京靠近江南税赋区,朝廷能够获得稳定的财源,而且那里还有一整套的朝廷班底可供你任用。
哪里有什么危急存亡?最多也就是存在一些后遗症罢了。
通过之前与朱由检的交流,朱元璋已经知道朱棣在永乐朝将都城迁至北京,把南京定为备都,并留下了一整套朝廷班底,以防备危急情况的发生。
对此,他并没有什么排斥的意见,反而对朱棣的迁都举措十分认可。
他在洪武二十四年这个阶段,也有迁都北方的想法,因为他察觉到华夏南北对立的局势日益严重,南方发达稳定,北方民生凋敝,长此以往,大明必将走向分裂。
为此,他还派遣太子朱标前往关洛地区考察,将其作为都城的备选之地。
然而,太子朱标出差归来后便身患重病,不幸去世,以至于洪武朝本应完成的迁都事宜就此搁置。
朱慈烺面露苦笑,缓缓摇头,开始诉说那段扭转乾坤的往事。
“表面上看,大明王朝似乎已趋于稳定,然而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地方势力在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之后,逐渐对朝廷的政令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不仅如此,还不断向朝廷索要更多的权力与奖赏。
父皇自然不会轻易答应他们的要求,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转而向南京朝廷寻求封赏。
可当时我对南京朝廷的掌控能力有限,
江南势力为了扩张地盘和谋取利益,竟然与地方势力暗中勾结,还以我儿子的名义对外随意进行封赏,这使得北京朝廷的威严丧失殆尽。”
“地方势力最终因为利益纷争而相互征伐。
晋商集团竟然暗中与女真部族勾结,主动引狼入室,帮助女真部族入关为患,向南侵扰。
李自成、张献忠等降将,则从河南、湖广等地率军北上,抢夺地盘。
各地的藩王只知道固守自己的领地,对朝廷以及其他地区的安危毫不在意。
陕西、辽东等地更是被军阀势力所把持,他们只想着自保,还伺机出兵谋取私利。
这样一来,北方的稳定局面仅仅维持了不到一年,就陷入了混战之中。
诡异的是,这些势力都打着拥护大明朝廷的旗号,相互征伐不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