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功匠之后

换源:

  朱桢缓缓开口,一字一句地说道:“小~明~王,韩~林~儿!”

一瞬间,周围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般。

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韩林儿是谁,是红巾军名义上的首领。

所有的红巾军,本该都听命于他。

朱元璋所率领的义军,也不例外。

就连大明的国号,都取自于这个“明”字。

然而,朱元璋当年势大,在自己的野心膨胀以及手下的鼓动下,做了和项羽一模一样的事情。

诛杀义帝。

项羽当年杀怀王,把屎盆子扣到了英布的头上。

朱元璋有样学样,自然也不会亲手去做杀义帝这种脏活。

所以,他派了手下廖永忠去办这件事。

廖永忠以将韩林儿接回应天称帝为名,将其哄骗上了楼船。

随后在途经瓜州的江上,将其溺死。

对外谎称,义气失足掉落水中。

看着老者如此骄傲的态度,以及顽皮的心性。

朱桢断定,廖永忠为了不背负弑帝的骂名,并没有直接将小明王韩林儿溺死。

而是选择了这种方式,将他死死地囚困在了大明的边境。

这在当朝,是许多人不敢提起的往事。

毕竟严格算起来,老朱也算是弑帝忤逆了。

和他的那个老四朱棣,没什么两样。

所以,当朱桢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敢开口说话。

蒋瓛、冯子安等人,本就是锦衣卫中的佼佼者,所以更加知道,这个时候沉默是最好的表忠。

良久,老者仰天长啸:“哈哈哈哈,好一个朱家老六。”

“居然只凭一面之缘,便能推算出我的身份。”

“没错,我正是当年的红巾军首领。”

“义帝,韩林儿。”

随后,韩林儿缓缓地走出了牢房。

那那双浑浊的演讲,在阳光下野缓缓睁开。

刺痛的光芒,让他的双眼十分难受。

不过,他还要强迫自己睁开。

因为,他要看看这个朱桢,到底长什么样子。

这个人刚一见面,就能看出自己隐藏了几十年的身份。

如此之人,就算是临死之前亲眼看过一眼,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在炽烈的阳光下,韩林儿奋力的睁开双眼。

像一只刚出生的雏鸟,想要见识这世间美好一般。

由于长时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韩林儿的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这太阳底下的炽热。

两只眼睛的眼角,都渗出了血泪。

冯子安想要上去去拦,被朱桢一把拉住。

“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在一片血糊之中,韩林儿终于看清了眼前之人。

此人穿着一件青绿色的长衫,容貌俊俏,风度翩翩,约莫二十来岁的样子。

他捋了一把胡须:“好啊,好啊。”

“朱家老六,朱桢。”

“老夫记住你了。”

“哈哈哈哈。”

随后,韩林儿便往牢房外走去。

等走到牢房外的马路之上,却停滞住了脚步。

他在监狱里待得太久了。

天下之大,他现在又能去哪里呢。

如果朱元璋知道他还活着,会放过他,给他一条活路吗?

看着宽阔的官道,韩林儿陷入了惆怅。

这时,朱桢走了过来:“往西走,有一座城,名曰北平。”

“我四哥朱棣在那里就藩。”

“政通人和,管理得头头是道。”

“而且朱棣这人尚武,北平现在武德充沛。颇有当年红巾军起义时的样子。”

韩林儿摇了摇头:“武德充沛,那我更不能去了。”

“我本是已死之人,今天是托了你的福,才得以重见天日。”

“我只想找一个地方,安稳地度过此生。”

朱桢接着说道:“北平城内,有一座寺庙,名曰庆寿寺。”

“寺庙的主持名曰道衍,你可以找到他剃度出家。”

“你这一生,大起大落,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洪流。”

“出家为僧,礼佛讲法,不失为一条归路。”

“我父皇起事之前,就是在和尚庙里。”

“因此,他对于和尚,格外亲切。”

“就算他找到了,看到你已剃度为僧,或许也会放你一条生路。”

韩林儿背过手摸了摸脑袋:“当和尚?”

“这主意倒是不错。”

“小子,我这就听你的,去北平当和尚。”

随后,韩林儿踏着大步,往北平方向去了。

蒋瓛跟了过来,问向朱桢:“六皇子,此人可是红巾军起义时的义帝。”

“就这样放走,不合适吧。”

朱桢远远地望着韩林儿的背影:“没什么不合适的。”

“毕竟这搅翻元庭的第一人,便是他爹,韩山童。”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若是没这句谶语,号召天下百姓群起而反元。”

“如今的天下,还在元庭的管制下。”

“我们汉人,不知道还受着什么样的苦。”

“推翻元庭,有他韩家的一份功劳。”

“老朱当年杀他,是迫不得已。”

“如今只要他肯隐性埋性,留他一条命,也当是为我朱家积德了。”

朱桢看向蒋瓛,神秘地问道:“你可知,我为何要让他到北平庆寿寺出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