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这句话一出口,全场都惊呆了

换源:

  朱标和朱元璋夫妇都很节俭,但老朱的其他儿子有的脾气暴躁,有的骄奢淫逸,只有朱老四稍微好一些。

反正没有几个是善茬。

吕氏殷勤地给朱标盛了一碗汤,等他喝完后,看到他开始吃饭才轻声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小弟振前刚刚进宫来说山儿差点被人打死了,可是都察院却把打人的人放走了。我无能为力,帮不上娘家什么忙。刚才来娘这儿请安,就说了这事,我担心山儿,所以打扰娘了。"

听到这些,朱标的筷子动作明显慢了下来。

吕振是他岳母的弟弟,而吕氏口中的"山儿"正是吕振的独子,国子监里出了名的"吕大憨子"。

朱标非常了解这个"吕大憨子"的为人。

仗着自己身份特殊,没少做些欺压百姓的事。

难道这次真的碰上硬茬了?

于是朱标好奇地问道:"这不就是普通的斗殴吗?怎么还扯上都察院了?这种事情应该由五城兵马司或应天府审理啊!打他的人是谁?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吗?如果是这样,那也应该由国子监处理。"

吕氏张了张嘴,有些犹豫。

朱标皱眉又问:"莫非对方是朝廷官员?"

吕氏赶紧点头,"确实是朝廷官员。"

"哼,堂堂朝中大臣居然和国子监学生斗殴,真是不顾朝廷颜面!"朱标冷笑道,接着察觉到不对劲,追问道:"文官还是武官?能把吕尚山打得这么惨的应该是武将吧?武将应该归五军都督府管,关都察院什么事?"

吕氏不敢再拖延,赶紧解释道:"是文官,好像是上元县令,名叫叶蕴尘。"

"谁?!"朱标手中的筷子掉了下来,震惊地看着吕氏,几乎喊了起来:"叶蕴尘?山儿是不是疯了,怎么会去招惹那个小子?"

上元县令?!

叶蕴尘?!

原来如此。

也只有这家伙有胆子在大街上对皇亲动手。

这家伙连皇帝都敢顶撞。

别说一个"吕大憨子",就算自己的那些不成器的弟弟们,如果惹了他估计也会被打。

可是叶蕴尘不是一介书生吗?!

怎么会把吕尚山揍成这样?

这时,马皇后也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虽然这几天她卧病在床,但对"叶蕴尘"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朱标就在她面前多次夸奖过此人,说他是一个值得培养的栋梁之才。

甚至她孙子也提起过叶蕴尘。

不仅饭做得好吃,故事讲得也有趣。

只不过把她的皇爷爷气得不行。

尽管只有一两天时间,马皇后已经对叶蕴尘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并且十分好奇。

能让儿子夸赞成那样,又能把皇帝气得半死而不被砍头。

嗯。

这个叶蕴尘确实是个有意思的人。

朱标连忙追问:"美瑜可不是冲动之人,怎么会和山儿闹矛盾?!山儿的德行你也知道,虽不至于随意欺负百姓,但常倚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胡作非为。他是不是做了什么事情激怒了美瑜?况且美瑜不是上元县令吗,怎么还会和山儿发生争执?!"

吕氏懵住了。

自己夫君这话什么意思?

还没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把罪责推到侄儿头上。

有这样的道理吗?!

假如她是现代人,一定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有罪推定"。

所有的委屈化成了眼泪。

吕氏眼眶通红,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马皇后忍不住批评朱标,"你这样当长辈合适吗?!不站在亲人这边也就罢了,还替外人说话,不论事情经过如何,那位姓叶的县令打人就不对..."

然而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朱元璋的声音:"夫人这话不对。那个吕大憨子当众骚扰别人的丫鬟,出言不逊,挨一顿揍活该。如果老夫在场的话,估计也会踹他几脚。"

听到这话,吕氏心中一片死寂。

她明白朱元璋是在说给她听的。

她赶紧擦干泪水,摆出一副恭顺的样子。

但她心底对叶蕴尘的恨意更深了。

吕氏到现在都想不通,叶蕴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竟然让老奸巨猾的朱元璋都另眼相看。

正在她思量时,朱元璋抱着朱雄英,牵着朱允炆,大步走进了凤仪殿。

宛如一轮太阳一样,整个殿内立刻变得更加明亮了。

见到朱元璋走进大殿,朱标夫妇连忙站起身来。

其他宫女和宦官都跪在地上行礼。

只有马皇后身旁的一个婢女仿佛没看见朱元璋一样,仍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马皇后也想支撑着身子站起来,但朱元璋赶紧把怀里的朱雄英放下,快步上前扶着她,说:"你这是干啥,我们俩还需要这些繁文缛节吗?"

"你是皇上,臣妾该有的规矩还是得遵守。"马皇后笑着回答。

尽管如此,在朱元璋的搀扶下,她还是坐下了。接着,马皇后回头对身后的宫女说道:"这孩子真是不懂事,圣上来了都不知道行礼。"

听到这句话,这个胆大的宫女才微微欠身向朱元璋致意。

这一幕让马皇后不由得暗暗叹了口气。

而朱元璋却视若无睹,等他把马皇后扶着坐下后,便朝朱标夫妇挥了挥手:"站着干嘛,都坐下吧。"

他又指了指桌上的菜肴,继续说:"你们吃你们的,我只是来和你母亲聊会儿天。"

老朱只在马皇后、朱标这几个亲近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这般平易近人的一面。

朱标也不再犹豫,坐下来开始吃饭。

此时,朱雄英靠在马皇后的怀里,朱允炆则站在了朱标夫妻的身后。

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弟弟比哥哥更加稳重成熟些。

不过,殿内众人似乎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马皇后慈爱地抚摸着朱雄英的脸庞,对朱元璋问道:"陛下刚才说我哪儿不对了吗?是不是我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朱元璋摆摆手,回答道:"不是你说错了,而是有些事情你们并不知情。"

听他这么说,连朱标的夹菜动作都停了下来。

朱元璋接过一个宫女送来的清茶,喝了一口之后,才慢慢说道:"今天的事情我也有所耳闻。原来是那个小家伙,哦,就是上元县县令叶蕴尘,他在休假时带着婢女来应天府,在北市楼吃晚饭的时候碰到了吕大傻——"

"咳咳……"马皇后轻轻咳嗽了一声。

朱元璋看了一眼吕氏,改口说:"碰到吕尚山,结果吕尚山调戏了叶蕴尘的婢女,甚至提出要叶蕴尘把这个婢女给他,于是两人就打起来了。"

马皇后听得满头雾水。

原来今天的冲突居然是因为一个小小婢女啊!

她随即追问:"不就是一个婢女吗?难道叶蕴尘不知道吕尚山的身份吗?换成别的官员,别说一个婢女,哪怕是百两黄金也会爽快奉上。如果叶蕴尘真的喜欢他的这个婢女,拒绝就是了,为何还要动手打人呢?"

不是马皇后不懂情理,而是这个时代官员家里的婢女和奴隶确实不被当回事。

以前唐朝,那些大族养的奴仆数以千计或上百,都是他们的私人财产。单单一个婢女可能还不如一块布值钱。

直到两宋时期情况好了一些。

虽然宋朝对外比较软弱,但老百姓的日子还算过得去。两宋政府已经在法律上废除了蓄奴制度。

但后来蒙古统治者入侵中原,使华夏文明倒退了百年之久。

如今虽然明朝建立了,恢复了很多汉族的传统,但一些旧制度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比如说奴役制,比如说殉葬……

就算开明如宋朝,贴身丫鬟、侧室之类的依旧被视为私人财物或者货物。

举个例子,像大文豪苏轼这样的人物也曾把怀孕的姬妾随意送给朋友。

所以马皇后对这件事感到惊讶也是正常的。叶蕴尘太与众不同了,为了保护一个小小的婢女,不但得罪了贵族,还打了对方。

这不是树敌是什么?

估计只有脑子有毛病的人才会这么鲁莽。

然而,朱元璋倒是很欣赏叶蕴尘的火爆性格:"这个小子就这样,敢当面说朕忘本的人,全世界就他一个。再说,他对自己的婢女很在意,吕尚山被打也不奇怪。"

朱标也加入话题:"美瑜在这方面确实特立独行,在他眼里,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没有等级之分。尽管我们只见过一面,但我知道他对那个小婢女格外爱护。"

他放下筷子,抬头看着朱元璋,疑惑道:"父亲,美瑜看起来文弱,怎么能把山儿打得这么惨?"

"哼,这个小子身上隐藏的秘密可多了。"朱元璋冷笑道。

听完父子二人的对话,马皇后对叶蕴尘越发好奇了。

低头看着怀里的小孙子,笑眯眯地问道:"你见过叶先生,说说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朱雄英侧着脑袋想了半天,才慢悠悠地说:"我只和叶先生见过一次,记得他家的饭菜特别好吃,讲的故事也很吸引人。哦,对了,他还很会破案,感觉挺聪明的。"

"茶铺的老板好像很喜欢叶先生,所以我觉得他不仅聪明,还受人尊敬,应该是个好官吧。"

听到这话,朱元璋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但他还是严肃地说道:"雄英啊,有句古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做决定的时候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万一那个茶铺老板是叶蕴尘安排的呢?"

朱雄英依然蜷在马皇后的怀里,懒洋洋地回答:"我知道了,爷爷。不过就算叶先生真安排了什么,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上元县的繁华可不是一朝一夕能伪装出来的,只要老百姓过得好,叶先生用点儿手段也无所谓。"

旁边的朱标立刻厉声喝道:"闭嘴!一个小孩子竟然敢随便评论国家大事?官员如果品德不好,怎么治理地方,怎么教导百姓?"

"你给我住口……"朱元璋瞪了朱标一眼,接着说道,"先不说雄英说的有没有道理,你就这样大声吼他,能教出好孩子吗?再说了,雄英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官员不但要有好的品德,更要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如果朝廷里全是一群只会读死书的人,那怎么治理国家?"

朱标张了张嘴,想反驳朱元璋的话,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就在这时,身后的朱允炆小声插了一句:"贤臣多了,人心自然向着他们,这样的局面,盛世可期啊!"

这句话一出口,全场都惊呆了。

朱允炆的话音不大,但在场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话震住了。

平日里这个寡言少语、行事稳重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一向惜字如金,没人想到他今天会突然参与讨论,还说出了一句充满智慧但明显超出他年龄的话。

贤臣掌权,民心所向,朝中皆是正直之人,盛世即将来临!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

通俗点说就是,如果贤良的大臣势力大,那么老百姓的心就会向着朝廷,想着朝廷的好。

品德好的人充斥着整个朝廷,遍地都是,那么光辉灿烂的时代就即将到来。

这番话显然是对朱标观点的支持,同时也反驳了朱雄英的看法。

而且这种反驳逻辑清晰,让人服气。

吕氏愣了几秒钟后,忽然一把将站在身边的朱允炆拉进怀里,"你爹和皇兄他们在谈论国家大事,哪有你一个孩子乱说话的份?!"

接着,她按住朱允炆的头,母子二人向朱元璋叩头说道,"父皇,允炆这孩子读书读傻了,口不择言,臣媳以后一定好好管教他..."

朱元璋被这一幕弄得有些茫然。

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表情变得阴晴不定。

朱标在一旁喝道,"你这是做什么?!允炆作为皇室子孙,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怎么了?!"

但吕氏硬挺着脖子道,"国家大事自然由父皇、夫君和雄英决定,允炆长大后当个闲散王爷就好了,每天过得逍遥自在,不好吗?!"

说着,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继续说道,"允炆从小就喜欢读书,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一个儒学大师呢。"

在场的人都精明得很,自然听得出吕氏的言外之意。

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所有人:朱允炆是个书呆子,对那个位置没兴趣,也不敢有兴趣。

但她的表演却有些过度。

简单来说,就是用力过猛了。

马皇后轻轻一笑,打破了尴尬的局面,对吕氏说道,"炆儿将来是要做英儿的好帮手的,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们大明疆域辽阔,事务繁多,光靠英儿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所以炆儿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学一些治国理民的知识才行..."

说到这里,她用手帕掩着嘴巴轻咳一声,接着道,"不过如果炆儿志不在此也无所谓,咱们老朱家本来就是农民出身,要是能出一位大儒也是好事..."

她示意吕氏起来,"别跪着了,你看你把孩子们都吓到了。"

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但警告的意思十分明显。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