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就这么简单?

换源:

  带着婵婵逃亡天涯,做一对苦命鸳鸯吗?!

等等?!

也不是不行啊。

叶蕴尘想了想,补充道:"再完美的制度也要有人执行,如果制定者都不遵守,制度再好也是废纸一张。"

这时,赵今夏已经端来了两杯茶。

朱标喝了一口,叹道:"贤弟说得对,制定制度容易,坚持执行难如登天。"

他瞥了叶蕴尘一眼,试探性地问:"所以管理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松散了手下会懈怠,严格了又会惹怨气。比如洪武九年空印案和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这两件大事当时影响很大,而且处死了不少人。虽然各有原因,但很多官吏也因此心生不满,如果贤弟处理这两个案子,该怎么处置?"

叶蕴尘毫不犹豫地答道:"既然有原因,而且朝廷依法办事,我觉得处理结果是正确的。"

这事涉及站队,马虎不得。

空印案虽然有些情有可原,但首先也是官员违法;胡惟庸那更是自寻死路。

牵连的人多?

笑话。

古代的谋逆大案哪个不是牵连无数?

显然,朱标并不满意叶蕴尘的回答。

但他涵养好,并没有立刻表露出来。

但接下来叶蕴尘的一番话让朱标大吃一惊。

只听叶蕴尘继续说道:"不过因为胡惟庸一案就取消宰相职位,我觉得这有点儿矫枉过正。"

朱标的眉头立刻挑了起来,问道:"哦?这是什么意思?"

"丞相这个职位,从先秦武王开始设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它原本是为了辅佐天子,管理国家大事而设立的。虽然偶尔会有权臣威胁皇权的情况发生,但大多数时候还是由天子掌控天下。然而,朝廷因为胡惟庸的案件不但废除了丞相的职位,连中书省也被取消了。这样做虽然是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了天子手中,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天子的工作量。皇上是一位勤劳的君主,太子殿下也是人才出众,所以大明帝国在他们的领导下依然繁荣昌盛。但是,如果将来的新皇帝并不像皇上和太子这样努力工作呢?谁能保证大明未来的皇帝都会像他们一样勤勉?"

叶蕴尘望着朱标,接着说道,"假如后世的君主也像我这么懒散,不关心政务怎么办?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县官,每天都要花好几个时辰处理公务,而且大部分具体事务都是手下的吏员来办的。但是整个帝国的统治者,若是放任不管一日,会有多少老百姓受苦?老百姓如果受苦太多,自然会起来反抗,正如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以说,皇上集中全国的权力,初衷是防止权臣祸国,但实际上带来的问题更多。"朱标听了叶蕴尘这番话,忍不住皱着眉问道:"那贤弟的意思,是不是认为丞相一职不该被撤除?"

"自然是不应该撤的。"叶蕴尘回答。

朱标还没开口,他就紧接着解释道:"但是既然已经撤掉丞相一职,现在也没有必要再恢复它。"

"那要是未来出现了懒惰昏庸的帝王,该怎么办?"朱标紧皱眉头追问。

作为大明王朝唯一的接班人,朱标自然希望能够维持明朝长久兴盛。但他也很清楚,并不是每个后人都能成为圣明之君。与其寄希望于未来子孙,不如早点设计好制度来预防这种情况。

此外,他也感到日益繁重的公务让他体力透支,渴望从这堆成山的奏章中解脱出来。

"解决办法很简单,要么再设一个丞相,要么就尽到人的责任,听天由命。我们现在运气好,皇帝与太子都是明智之君,所以我所说的隐患暂时不会出现。就算真的出现乱世,那也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时我已经离开人间。乱世与否跟我无关。"叶蕴尘笑着说。

朱标微微摇头道:"你这话讲得不对。即使一百年后的大明百姓,依然是我们治下的百姓啊!难道你就忍心看着自己的后代受苦甚至沦为外族奴隶吗?另外,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重新设丞相一种方法吗?"

"还有别的办法。"叶蕴尘立刻答道,"可以将原本一个人或几个人担纲的角色转变为一个组织机构。"

"将人变成机构,什么意思?"朱标顿时来了兴趣。

"简单来说,以前丞相的职务通常由一位或者几位官员担任,这样的设置容易导致某个人权势过大,甚至架空皇帝,甚至图谋篡位。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团体来分担这些职能,由于团体没有私人欲望,便不太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了。"

"这个组织我称为——内阁。"

"内阁有提出建议的权利,可以帮助分担政务、减轻君王负担,但内阁却没有最终决定权,所有决策仍然由上层作出,这样可以防止内阁权力过大而不可控制。"叶蕴尘平静地说道。

虽然他语气平缓,但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般让朱标愣住了。

嘴里不停念叨:"内阁只有建议权……全部命令都出自皇帝……"

过了好久,他突然双眼一亮,对叶蕴尘兴奋地说:"美瑜真是个天才,此计甚妙啊!"

自从战国时期秦国的武王设置了丞相职位,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事件爆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才彻底取消了丞相这个职位。

这期间大约有160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皇权与相权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拉锯战,相互制约着彼此。

有的时候是皇权占上风,而有的时候则是相权压倒一切。

虽然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皇帝占据主动地位,但每当出现一点点机会时,那些掌握相权的大臣都会紧紧抓住不放,并寻找反击的机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皇权与相权自出现那天起,就处于对立的状态。

说得简单些,就是设置丞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分担掉皇帝的一部分权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各个朝代的帝王没有提前一步去废除丞相制度呢?反而是延续了1600年之久之后,直到朱元璋当政时才完全停止了这项传统。

其实原因也很明确,那就是即使存在潜在风险,相权的存在依然能帮助帝王治理国家事务,成为其管理天下的一种手段。

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土范围广阔、人口众多。

仅仅依靠一位至高无上的天子怎么可能有效地统治这么大一个帝国以及数不清的黎民百姓?

因此,历代皇帝都知道自己所依赖的丞相可能会构成威胁,但他们别无选择。

当然啦,每个时代的统治者也会制定出很多规则来限制丞相们的行动空间。比如设置多个辅政官职来分配相权,或者是通过建立不同部门的方式来分割权力等措施都被采用过。

只不过一直要等到朱元璋正式即位并且暗中策划七年后,借由解决胡惟庸一案之际,才最终宣布结束这种历史悠久的政治体制。

他敢这么做是因为相信凭个人能力就能掌控整个江山大局。

确实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明朝初期,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发展得十分迅猛,整个国家充满了希望与光明的前景。

然而遗憾的是,这位勤勉的皇帝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后代将会变得极其懒散且昏庸不堪。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几十年不上朝的情况也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即便如此,明王朝还是维持了276年之久,在中国各主要朝代中寿命排名第二位(第一名是唐代共290年左右。夏商周三朝采取分封制形式,不算统一的王国;汉代东西两部分合算下来超过四百年时间,但是中间曾经短暂中断;宋代及清代均不属于全面统一天下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后期几位君主如此消极怠工甚至荒唐到极点,为何明朝仍能够延续这么久的时间呢?

答案在于小冰河时期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因素导致北方长期遭受旱灾影响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它拥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官僚管理体系,也就是内阁制度的存在。

明代中央政府创造并完善了以文官为主的决策层——内阁系统,它是对以往首相功能的一种完美继承和发展,并尽可能减少了权臣产生概率。

整个明朝历史上能够被称为真正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大概只有两位:一是受到极高信赖并担任帝师角色保护着幼主安全成长起来的老前辈,另一个则是靠长相出众赢得太后喜爱从而掌握了极大权力的人士。

当时年轻的皇帝还未成熟懂事。

随着年龄增长,这位张居正的家族最终也没落了下去。

可见明代内阁体系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疑是最为先进的文治理念体现形式之一。

这也是叶蕴尘之所以会向皇太子朱标认真建议实施这套新政的重要依据之一。

另外一点动机则出于对他本人个性温柔谦和又心地善良性格特点考虑所致:不想这么早就将重责全部压在这个仁慈的年轻人身上直至生命耗尽。

的确,在老朱废除旧有体制后,实际扮演起了原先本属于首席顾问身份角色任务的朱标由于承担了过重的工作负担而在短短几年间便去世了(洪武二十五年)。

从此之后老朱开始大开杀戒,针对所有的功臣名将采取严酷打击行动。因为他知道如果让继任人继续面对这些难以驾驭的老部下的话,局面只会变得更加糟糕不堪。

可惜他并没有预测到最终最大的敌人竟是来自于自家内部野心勃勃的儿子们。

不久之后爆发内乱战争,改朝换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了。

老朱毕竟也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到所有事情都预见到。

比如说,老朱废除了丞相的职位,限制了大臣的权利,但在皇帝放权的情况下,明朝的内阁变得非常强大。

老朱规定老百姓不准随便搬家旅行,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流民到处游荡,完全不受规矩约束。

老朱发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条令,还不让商人穿丝绸等值钱的衣服。但实际上大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繁荣起来,而那些原本被认为地位很低的商人,穿着华丽,甚至还能当官经商。

老朱严禁宦官参与政治事务,但明朝时这些太监权力特别大(这可能与他取消丞相关系密切)。

老朱为所有子孙预留了封地与俸禄,不过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却陷入了贫困之中。

...

一炷香的时间过去,叶蕴尘一直都在给朱标详细解释着内阁制度是如何运作及其结构特点。

朱标听得很感兴趣。

时不时提出来一些改进意见,帮助完善这套制度。

毕竟朱标替父亲打理朝政也有几年了,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员。

因此他的建议既合理又十分实用。

两个人就这样一问一答间,这个新的文官体系已经有了初步形状。

在不知不觉中,时间飞逝。

正当二人讨论得热烈时,前厅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朱标眉头微皱。

正聊得高兴呢,不想被打扰。

但他还是保持礼貌没有表露出不满。

而叶蕴尘也抬头向门口望去。

两个公差正从前院跑来。

见到这两个公差,叶蕴尘笑着对朱标说,"郭兄不是想了解我怎么让上元县的商人们乖乖交税吗?刚好今天给你机会。"

"哦?!"朱标一下子来了精神。

找叶蕴尘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搞清楚这一点。

正好赶上好时机。

于是赶紧问道,"怎么讲?"

"今天早上我派人给秦淮河北岸的店主发了邀请函,请他们来县政府聊聊。通过讲道理动感情,希望他们能自愿交税。毕竟收来的税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嘛。"叶蕴尘笑着说。

朱标一脸疑惑,"就这么简单?"

叶蕴尘坚定地点点头,说道:"就是这么简单。"

看到朱标的怀疑神色,叶蕴尘笑道,"先以礼相待,如果不行再采取其他手段..."接下来的话他没说完,但朱标立刻明白过来。

此时,那两个公差已经走进了前厅。

先是有些奇怪地看了看朱标,接着才对叶蕴尘行礼道,"大人..."

"你们发邀请去了?"叶蕴尘问。

一听此话,两位公差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

其中一人生气地说,"大人,那些勾栏和青楼的老鸨真是太过分了..."本来他还想说些难听话,看见有客人在场才忍住了。

接着说,"根本没给面子,小的们去递送信件时要么没人接待,要么推辞不见。醉仙楼那个老板竟然直接把信扔了出来,还说他家店属于豫王府产业,小小上元县县长算什么..."

叶蕴尘皱眉问,"没有一家店铺愿意赴约?"

公差回答得很肯定,"一家都没有。小的走访了南津桥所有的五十家店铺、勾栏和青楼,无一响应。"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