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商税是应该改革了

换源:

  这时,叶蕴尘撇了撇嘴,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吹牛的人见过不少,可还没见过这样自夸得毫不脸红的。

不过这话也只能在肚子里偷偷想想罢了,真要当众说出来肯定没好果子吃。万一惹急了这位老人,说不定腿都会被打断……

"老大爷,内阁制与丞相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啊……"叶蕴尘插进话说道,"内阁里头的成员甚至首席大臣都只负责提建议,决定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而以前那些权臣则是独揽大权,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接着他还强调了一点,即虽然任何组织结构都有可能被人操纵利用,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有能力预防这些问题发生。"一个英明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识人用人的能力以及如何保持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表情明显缓和了些许,似乎对这段关于内阁功能的论述颇感兴趣……

标注①:伊尹、周公在古代都是有名的贤臣。

叶蕴尘趁热打铁,接着说:"皇上虽然是九五之尊,但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会累也会疲惫。每天从早忙到晚处理国家大事,就算是铁打的身体也撑不住。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知道设宰相有风险,但又迟迟不肯取消这个职位的原因。"

老朱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地看了看自己的大儿子一眼。

他发现大儿子额头上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皱纹,不由得心疼了起来。要知道,朱标今年才二十七八岁啊!

就已经这么辛苦了吗?!

平时都没有注意到呢。

尽管如此,老朱心里依旧没有改变主意。

即便叶蕴尘说得头头是道,他也承认这小子讲得有一定道理。但老朱的性格非常倔强。之前费尽心思好不容易才废除了宰相制,没想到刚过不到两年,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类似"宰相2.0"的内阁制度。

即使这个内阁是机构而不是个人,老朱一时之间仍然接受不了。

沉思了很久之后,他只吐出三个字:"以后再说吧。"

叶蕴尘本以为内阁制能够顺利通过,谁知老朱沉默半天就只说了这三个字,心中顿时急了起来。

正要开口再劝。

但这时朱标抬起手,制止了叶蕴尘,并笑着说:"贤弟,内阁之事关系重大,我父王谨慎一些也是应当的。"

老朱冷冷哼了一声,"老夫吃的盐比你们这些年轻人吃的米还要多。一项制度的制定与取消涉及广泛,能不慎重吗?难道也要跟你一样鲁莽行事?"

叶蕴尘低声嘟囔了一句,"那是您口味重。"

"你说什么?"老朱眉毛一挑。

看到他们又要吵起来,朱标急忙拦住,笑道,"咱们三人在朝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官而已,像这种关乎新政的重大决定也不是我们随便可以定的,大家聊着玩就是了,不必为此闹得不愉快。"

"听大哥的……"叶蕴尘倒了杯酒给朱标,假装不经意地说,"不过我觉得大哥可不是一般的小官,你对国事这么用心,应该也算是一方重要人物吧。"

朱标哈哈一笑,"哈……这不是为兄存心隐瞒,实在有些难言之隐。将来时机到了,一定会告诉你一切,到时再向贤弟赔罪吧。"

"兄弟之间不说两家话,彼此意气相投、肝胆相照。我不是为了巴结权贵才和大哥交好,所以无论大哥是什么身份,这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友情。"叶蕴尘诚恳地说道。

朱标随即也为叶蕴尘倒了一杯酒,举起杯子道,"干杯,一切都在酒里。"

两人碰杯之后,各自喝下这杯酒,然后相视而笑。

看到这两位年轻人大哥敬重小弟谦恭的样子,老朱心里也很感动。

想当年打江山的时候也有不少老伙伴,可惜死的死了,病的病了。

剩下的人也都变了味儿。

都说我朱元璋狠辣无情,杀了很多功臣,

可那些贵族贪官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恶劣行径,却很少有人提及。

如果不是他们仗势欺人,我又怎么会对旧部痛下杀手?

像魏国公徐达这样一直守得住初心的老战友如今也没几个了吧。

想到这里加上得知徐达身体状况很不好,让老朱心情更郁闷了。

闷喝了两口酒后站起身来,低声说道:"走了。"

朱标也赶紧站起来对叶蕴尘作揖道,"贤弟,我就先陪父王回去了。下次有空再来找你谈天说地。今天的这件事我会尽力帮你争取的,在朝堂上多留个心眼,你不用太担心。"

叶蕴尘连忙回礼,"添麻烦给大哥了。"

"咱们是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了。"朱标笑着说,然后对叶蕴尘使了个眼色,悄悄指了指老朱的背影,嘴唇不动地说道,"那首诗..."

叶蕴尘立刻明白过来,连忙喊住老朱,"郭伯父..."

老朱转过身,一脸奇怪地看着叶蕴尘问道,"你以前不是都叫老头老头吗?今天怎么突然改口叫‘郭伯父’了?无事献殷勤,肯定有事!快说,到底是啥事儿?!"

叶蕴尘气得不轻。

这老头真不讲理。

我和你大儿子关系那么好,你孙子每天吃我的喝我的。

我叫声"伯父"还犯错了?!

不过。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忍了。

再忍忍。

谁让我说快了嘴,写了一首有问题的诗。

于是他支支吾吾地说:"伯父啊,我知道您和皇上私交很好,能不能帮我和他说说,那首诗不是故意的,当时就是脱口而出,想震慑一下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我对你们朱家的忠心天地可鉴。"

老朱一听就生气了。

就你这样。

还说自己对朱家忠心?

要是现在是乱世,你就是最大的造反派。

老朱没好气地说:"读诗的时候怎么不想着忠心?现在想补救,晚了。小伙子,227捅娄子自己收拾,别指望我给你擦屁股。"

说完转身就走。

"老头..."叶蕴尘赶紧再次叫住他。

老朱又回头看向叶蕴尘,说:"有用得着人家的时候就叫‘伯父’,求不到东西了又变成‘老头’了?"

"你还欠我外孙子的伙食费呢,昨天答应给50贯钱。"叶蕴尘没理会老朱的讽刺,急忙说道。

朱标额头直冒汗。

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着银子?

先担心一下你的脑袋吧!

这小子,到底是聪明还是心大呢。

已经走到院子中的老朱头也不回地说,"先记账,最近手里紧。"话音未落,人已经走出院子。

朱标笑着朝叶蕴尘摆了摆手,嘱咐朱雄英乖乖听话,过几天再来看他,然后迅速追了出去。

朱标和朱元璋刚出县衙后院,小胖墩不知何时已经来到了叶蕴尘身边。

抬着头看着叶蕴尘,一脸认真地说:"叶先生,今天晚上我帮你解围了,你怎么感谢我呀?"

这小子刚才真是故意的?

啧!

这也太会来事儿了吧。

小胖子,你今年真才八岁?

刚才老朱怒气冲冲地要求叶蕴尘给出解释时,小胖子正好扑进老朱怀里,撒娇卖萌一通,不仅把老朱的怒火压了下去,也让叶蕴尘有惊无险地躲过了这一关。

原本叶蕴尘还以为小胖子只是巧合帮忙呢。

没想到他是有意为之。

于是试探性地问,"这几天你在我们家白吃白喝,还得让婵儿姐照顾,你不感谢我们就罢了,凭什么还让我谢你啊?"

小胖子给他一个大大的白眼。

没好气地说,"不感谢就拉倒,但是下次碰到这事你别求我。"

这话出自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口中,听着确实有些不合常理。

"你的意思是,你刚才确实是故意帮忙的?"叶蕴尘又问。

"不然呢。"小胖子不高兴地说,"虽然我不知道叶叔你到底哪儿惹着了爷爷,不过我觉得你人不错,婵儿姐姐也是顶呱呱的好人,我喜欢你们家,所以就帮了一下忙……"

"那你不喜欢自己家吗?"叶蕴尘问道。

小胖子想了一会儿,说:"我喜欢奶奶住的地方……至于我家嘛,爹爹总是很忙,娘去世很久了,母亲对我和弟弟都很好,但总觉得怪怪的。"说着,有些不耐烦地挥挥手,"反正我是帮你解围了,你就应该谢谢我。"

"好吧,谢谢你,也感谢你全家……可以了吗?"叶蕴尘没好气地说。

"嘿嘿……"小胖子这才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接着说道:"那一会儿再多讲几个故事给我听。"

"没问题,今晚给你讲个和尚带只猴子、一头猪还有一个大胡子一起去天竺取经的故事。"

"什么猴子、猪的,听起来也没意思啊。"小胖子不满道。

"里头还有妖怪呢。"

一听有妖怪,小胖子立刻欢呼起来:"好,就听这个,我就要听这个。"

"郭雄英,快过来洗脸,瞧你脸上脏的!"婵儿端了一盆热水走到院子里,朝小胖子喊道。

小胖子立刻欢欢喜喜地跑了过去。

看着他这么纯真可爱的样子,叶蕴尘很难把他跟刚才那个心思复杂的胖小孩联系起来。

果然,

皇家人就是与众不同,

一个刚满八岁的孩子就能如此成熟,

其他皇族成员岂不是更厉害?

以后跟这些人打交道得多个心眼才行。

嗯,

朱标应该不用防备吧,

毕竟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想到这里,叶蕴尘抬脚往前厅走去。

正在洗脸的小胖子见状赶紧说:"叶叔叔,你不是说好讲故事给我的吗?又要出门?"

"我去加班一会,等你先把这些算术题做了,大概一炷香功夫我就回来。"叶蕴尘解释说。

小胖子这才放心,

可嘴里还是念叨:"那你早点回来哦。"

"知道啦,话还真多。"

朱元璋父子离开县衙,

毛骧带着几位锦衣卫从两边巷子里出现,

但他们没有马上上马车,而是沿着街上走着。

"父皇,美瑜贤弟今天行事的确冲动了些,但动机是好的。臣直到今天才知道,秦淮河两岸这些地方都是应天府内权贵经营的,就连四弟和十三弟也涉足其中。"

老朱冷哼一声后才开口,"你十三弟有多大?比英儿也就大个一两月,这种事情哪轮得到他拍板决定?这生意说到底是郭家的事。"

朱桂,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今年也是八岁,

生母为滁阳王郭子兴之女郭惠妃,

尽管郭子兴与其子都不在了,但郭家人仍有不少住在应天府内,算是郭妃娘家人。

所以豫王朱桂在秦淮河北岸的那些生意,大概是那些后戚打着朱桂的旗号暗中操作的。

朱标想了想,也是这么回事。

他就立刻说道:"那我回去之后,一定要派人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如果真是别人干的,我就替十三弟做主,让他把酒楼卖了。"

"嗯。"老朱微微点头。

"但是四弟都已经去了燕京,为什么在应天府还留有产业?"朱标又问道。

"可能是在去之前就有的吧。"朱元璋不想纠结这些细节。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王爷在秦淮河开个酒楼不算什么大事。

况且燕王朱棣是洪武13年才到燕京去的。

现在也才一年多而已。

而且秦淮河两岸的酒楼、青楼、戏院、赌坊可都是赚钱的好地方。

就算朱棣去了燕京,这些东西也带不走。

继续当摇钱树不好吗?

所以老朱直接问:"你对今天的事怎么看?"

"美瑜贤弟的意思应该是想把秦淮河北岸纳入上元县的管辖范围,我看过了他的五年规划,真是惊人的想法。不过要实现这个计划,需要的钱粮太多。仅靠老百姓的税赋,估计一百年都完不成。但秦淮河北岸的这些店铺就不同了,每年收的税比老百姓十年的赋税还多。"朱标回答道。

老朱吓了一跳,赶紧问:"就这么几十家店铺,真能收这么多税?"

"按美瑜制定的税法,确实是这样。他定的税法不是简单的三十税一,而是根据交易额、产业规模、总资产和净利润等多方面因素来计算的。总的来说,产业越大、越富的人,交的税也越多。"

"我觉得这种税法非常可行。如果我们只从老百姓身上收税,他们的负担就太重了。他们不仅要交很多税,还要承担劳役。而那些商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一些,但生活比普通百姓好多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大明朝的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

"我这几天找人查了一下前宋的税收,确实像美瑜说的那样,他们的税收收入几乎是我们的三四倍。"

"所以说,父皇,商税是应该改革了。"朱标一脸严肃地看着朱元璋说道。

但朱元璋只是摆摆手:"不急。"

"可是父皇..."

朱标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打断了他,解释道:"朕的意思是先让那个小子在上元县试一试,看看他能折腾成什么样。反正也就一个县,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如果效果好,朝廷再推广也不迟;如果搞砸了,也就一个县,还能改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