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于谦献策,刘禅要改革

换源:

  宋瑛离开军营的第二天,京城便刮起了风。

不是自然界的风,而是朝堂上的那股子“妖风”。街头巷尾都在传,说那位刚打了胜仗、被刘禅亲自嘉奖的将军,突然就被召进京了。有人说他是功高震主,有人猜他怕是惹恼了王振,更有人神神秘神地说,他练兵时用的是什么“岳家枪法”,怕不是南宋余孽复辟呢。

这消息传到于谦耳朵里时,他正坐在自家书房里,翻着几本边关送来的战报,眉头紧锁。诸葛亮在他脑海中轻叹一声:“看来,这场风暴比我们预想的来得更快。”

“不快也不行。”于谦放下手中的纸,“宋瑛这一走,北疆局势就悬了。王振那边肯定已经开始动作,我们得抢在他们前面布好局。”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多时,一个身穿青衣的小吏匆匆进来,恭敬地递上一封宫中密信。

“大人,陛下请您即刻入宫。”

于谦接过信一看,果然,刘禅要见他。而且时间紧迫,连个寒暄的空隙都没有。

他换上官服,带上随从,一路疾行至皇宫。进了大殿,只见刘禅端坐龙椅之上,面色复杂,王振则站在一旁,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像只老狐狸,等着看戏。

“臣于谦,叩见陛下。”于谦跪下行礼。

“起来吧。”刘禅声音低沉,“朕这几日听了不少关于宋瑛的事,有褒有贬,你作为他的同僚,怎么看?”

于谦心中一动,知道这是个机会。

“回陛下,宋瑛将军乃国之栋梁,忠心耿耿,此次击退瓦剌,不仅保住了我大明边疆,更为朝廷挽回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士气。如今却因些许流言而被召回,臣以为,实属不公。”

王振冷哼一声:“流言虽虚,但也不能全当无事。若任由其发展,恐怕动摇军心。”

“流言止于智者。”于谦毫不示弱,“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前线将士是否忠诚,而是后方是否有人故意搅乱军心。”

刘禅眼神微动,看了眼王振,又看向于谦:“那你有何建议?”

于谦上前一步,语气坚定:“陛下,眼下大明百废待兴,边患未平,内忧未解。与其纠结于一人之去留,不如趁此机会,整饬朝纲,改革弊政,让百姓安居,军民一心。”

刘禅来了兴趣:“哦?说下去。”

“首先,整顿吏治。地方官员贪腐成风,欺压百姓,导致民心涣散。必须设立监察机制,严惩贪官污吏。”

“其次,发展经济。恢复农耕,减轻赋税,鼓励商业流通,让民间有钱可赚,国家才有财源可用。”

“第三,加强军备。改革军队训练制度,引入实战演练,提升战斗力;同时,改善士兵待遇,增强军心凝聚力。”

“最后,广开言路。允许百姓上书陈情,设立谏议机构,吸纳各方意见,避免闭门造车。”

他说完,殿内一时寂静。

王振脸色难看,而刘禅则陷入了沉思。

良久,刘禅缓缓开口:“你说的这些……朕也想过。只是,要做起来谈何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陛下。”于谦拱手道,“正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才更要动手。否则,等敌国外患与内乱交织之时,再想动就晚了。”

刘禅站起身来,在殿中来回踱步。他的身影投在金砖地上,显得格外沉重。

“你可有具体方案?”他问。

“已有草稿。”于谦从怀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章,双手呈上,“请陛下御览。”

刘禅接过,展开一看,内容详尽,条理清晰,甚至连财政预算和人员调配都考虑周全。

他抬起头,眼中多了几分光亮:“你这奏章,像是早有准备。”

“臣不敢居功。”于谦微微一笑,“这是诸葛亮先生与我共同商议的结果。”

王振听到这话,嘴角抽了一下,没说话。

刘禅点点头:“好,朕准了。你着手去做,朕全力支持。”

王振终于忍不住开口:“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还需慎重……”

“不必再议。”刘禅打断他的话,目光坚定,“朕意已决。”

王振脸色铁青,却也只能低头应诺。

退朝之后,于谦走出皇宫,抬头看了看天色,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你觉得,他会真的放手让你干?”诸葛亮的声音响起。

“不会。”于谦轻笑,“但他会先看看效果。只要我们能做出成绩,他就会继续支持。”

“聪明。”

“毕竟,我可是扶不起的阿斗身边最靠谱的大臣。”于谦调侃了一句。

“别忘了,你也背负着整个时代的希望。”诸葛亮提醒。

“我知道。”于谦望向远方,“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大戏。”

回到府邸后,于谦立刻召集了几位亲信幕僚,开始筹备改革的具体实施。

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部账目。这些年,王振及其党羽大肆敛财,户部亏空严重。于谦派专人彻查,短短三天,就揪出了十几名贪赃枉法的官员,全部革职查办。

第二件,是在京城外设立试点屯田区,招募流民垦荒种地,并提供种子和耕牛,减免三年赋税。此举迅速吸引了大量百姓参与,不少原本打算南逃的人纷纷留下。

第三件,则是在兵部推行新式训练大纲,以鸳鸯阵为核心,结合岳飞的练兵理念,打造一支全新的精锐部队。

每一项措施,都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朝堂上,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

“这不是胡闹吗?”

“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竟敢擅自改革祖制!”

“分明是有异心,意图颠覆朝纲!”

王振趁机煽风点火,暗中联络几位保守派大臣,试图阻止改革推进。

然而,刘禅的态度却出奇地坚决。他不仅没有责怪于谦,反而下令将几名带头反对的大臣调离中枢,甚至还将一位御史上奏弹劾于谦的折子当场撕毁。

“朕要的是改革,不是守旧!”他在朝会上怒斥群臣,“谁再敢阻挠,一律严惩不贷!”

这一举动,震慑了所有人。

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可就在一切看似顺利进行时,一封来自北方的密信,再次打破了平静。

信中写道:

“于大人,近日边关探子回报,瓦剌主力并未完全撤退,似有再度集结迹象。另,军中有人暗通王振,意图破坏练兵计划,请务必小心。”

于谦看完信,神色凝重。

“看来,敌人不止在朝堂。”他低声说道。

“他们在等一个机会。”诸葛亮补充,“一个让我们措手不及的机会。”

“那就让他们失望吧。”于谦收起信,眼中闪过一抹寒芒。

夜风吹过窗棂,烛火摇曳。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