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焕引他到后堂,一面让人看茶,一面对他说道:
“前面请你办的事进展如何?”
由于陈允文兄弟,现在属于他的部下。购买土司铺子的事,交给了陈允贤。
毕竟,他现在是陈土司。
也应了他自己的言语——需要时,都想起来他是土司。
“有欧爷的人出面,再加上一千两银子,什么事都能办妥。”
陈允贤犹豫了一下,说道:“不过,卑职自作主张,没有提给他们店铺的事。”
这件事,他想的很明白。无论结果如何,他横竖都有功。
以兵宪大人有功者赏的原则,他能得到不少好处。
果然,杨道焕笑了:“你这事办的不错!你的功劳,我记下了。正好,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紧接着,他把薛崇高告诉他的主意,告诉给陈允贤。
陈允贤也觉得有道理:“这主意好!如果大人给卑职三间铺子,卑职愿意用尽一切办法,修出十间库房。”
“我给你五间铺子。”杨道焕笑着说道,“但我不用你出钱,算是对你这次办事的奖励。”
“卑职感谢大人恩赏。”
陈允贤起身,向杨道焕跪拜。
杨道焕把他扶起来。
“其他土司呢?”陈允贤问。
“根据他们出力多少,再给铺子。”
“这个办法好!那,卑职怎么着也得多修几间库房。”
“除了廒房,还有士兵们住的营房,以及百姓住的草房。这么大的工程,你们完得成吗?”
明清时期的库房,每五间为一廒,数十廒或百廒为一仓。
为防雨季水淹,每个仓廒所选地址都在地势较高、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风水绝佳”之处。
仓廒中建官舍,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地下修有排水管道,各仓内外凿有水井,用以饮用及防火灾。
仅廒房已这么讲究,还有营房和草屋。
陈允贤在心里飞快的计算着,然后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能!”
杨道焕点点头:“那就麻烦你了,替我告诉那些土司,让他们尽快把事情办妥。
将来,我还有一桩大买卖等着他们发财。”
“何必给他们!”陈允贤把胸脯拍得邦邦响,“交给卑职,一转眼的功夫就办成了。”
杨道焕笑着摇摇头。
如果他知道,自己要他修的是一座城堡,他会不会为今天说的话感到羞耻!
“大人,能不能借卑职一百两银子,卑职很快,很快就还回来。”
陈允贤也知道自己刚才唐突了,赶紧换个话题。
杨道焕点点头:“没问题!你去找沈公子,让他支给你。”
他猜测眼前这个小土司,已经有了主意,给土民们发了工钱,再找人靠抽老千把工钱赢回来。
南边的韩令真就是这么干的。
刚送走陈允贤,郝克勇和陈家兄弟就来了。
“克勇,睡得还习惯吗?”
“还行吧。到哪里都一样,不过比在外面扎帐篷好很多。”
“本来想让你们好好的休息几日,但考虑到雨季即将到来,只能辛苦你们一趟。”
一听有任务吩咐,郝克勇和陈家兄弟站起身。
杨道焕先把东科尔的重要性,以及大概位置详细说了一遍。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引起他们的重视。
“你们在西宁卫带路下不仅搞清楚东科尔地势,还要把东科尔到西宁城之间的路搞清楚。”
杨道焕吩咐道:“想要把青海的盐运出来,就要把路修好。但这属于绝密,你们不能告诉其他人。”
“小人明白了。”郝克勇抱拳道,“请大人放心,小人两日之内就会回来。”
八十里,大军行进可能要两天,小股骑兵则不然。
一天就够了。
塘骑之中,还安排了画画的书办,详细绘制地图。
由于东科尔等地区,明军按时巡哨,属于掌握在手里,安全上也问题不大。
所以,郝克勇显得自信满满。
“告诉手下人,不要听风就是雨。”
杨道焕轻拍他的肩膀,“将来有了好处,我是不会独吞,大家一起发财。”
“小人敢跟大人保证,他们绝对不向外透露一个字。”郝克勇在底层混迹多年,深知保密的重要性。
“你们去吧。”杨道焕一挥手,他们告辞离开。
杨道焕转身进了内院,找到商清君。
商清君正和丫鬟们坐在炕上绣着,见到杨道焕进来,纷纷起身。
杨道焕让她们都不用离开,只自己歪到炕边上坐了下来。
大户人家的丫鬟,闲暇的时候都不是唠嗑,而是刺绣。
针线活好不好,是评判一个丫鬟好与不好的关键。
杨道焕看她们绣的都不错,满意的点点头。
商清君一边摆弄针线,一边盯着他:“这里是内室,别把你官场那套拿出来。哪怕是看上哪个丫鬟,我也把她晚上送到你床上,非要等到我问,你才肯开口么?”
“你瞧你,我只想歇一会儿,却惹来你这么多话。”
杨道焕盘着腿,皱着眉头。
商清君噗嗤一笑:“你会愿意歇会儿?七保忙得团团转,让他瞧见你坐着,非给你头上来一下。”
“好吧,我承认有事找你,你给我写份禀文,题本,还有呈状。”
“早说嘛,双喜,把文房四宝拿来。”
商清君放下了针线活,丫鬟把炕桌的针线篓子都端走。
明代公文有规定,禀文是地方的上下级之间常用的文书,因不用作为公文存档,使事情留有回旋余地,而成为通用的文书。
禀文是杨道焕上行给甘肃巡抚鲁能,向他征求在东科尔筑城意见。
题本,则是杨道焕作为廷臣上奏朝廷的奏疏。
而呈状,是他作为兵部员外郎上行兵部的文书。
尽管筑城已经是必须做的事,但面子上还要给足。
文房四宝摆上,商清君拿起毛笔,蘸上墨,看向杨道焕。
“整饬西宁兵备佥事,抚治西宁番夷,兼管西宁等卫所,并西宁卫所属仓场,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臣杨道焕谨奏:为西宁边陲安宁事,臣自到西宁详查当地之民情军事……”
杨道焕说一句,商清君就写一句。
待在兵部的几个月,他虽然书法没练好,但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的写奏疏的本事。
洋洋洒洒数百字,顷刻间在脑海浮现出来,被商清君写在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