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井水不犯河水

换源:

  杨道焕此时正在西宁城外的粥棚。

粥棚外,密密麻麻的站着,等待吃粥的难民。

他们衣不蔽体,眼神无光。

连续的旱灾已经把这群勤劳的人民,折磨得没了人形。

连杨道焕最开始招募家丁,都凑不齐三千健康的人。

陕西的惨状,可想而知。

起初,杨道焕不打算收留他们。

自己要远赴两千里外的西宁,带着这么多的百姓要走到猴年马月。

但看着这么多嗷嗷待哺的百姓,他实在不忍心,只能咬牙同意对他们放赈。

如果不那么做,他会夜不能寐,寝不安枕。

一旦开了例,跟随他到西宁的百姓越来越多了,在辎重队伍后面远远的跟着。

杨道焕也看在眼里,每次停下来就设粥棚,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粮食供应。

除塘骑之外,尽量把马匹让出来,给那些老弱骑乘。

离开陕西的时候,杨道焕不得不派郭沛做这些难民的头,组织一些身体还算硬朗的领导难民。

病死的,就随便一埋,然后赶紧跟上大队伍。

经过艰难的跋涉,来到西宁城。

现在的灾民们,整齐的排队站在粥棚外,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愣愣的盯着那些冒着热气的大铁锅,握紧手里的破碗。

他们紧紧的盯着,救活他们的大人手拿筷子,扎在厚厚的粥里。

咚!

“浓粥,过关!”

这一声啰响,敲在人们的心间,给他们带去了一丝生机。

这一声“过关”,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吃饭了。

吃饭,多么朴素又奢侈的想法。

杨道焕把一根根筷子,飞快的拔起来,然后退到一边。

郭沛安排的粥官,开始用大铁勺,一勺接着一勺的倒在灾民碗里。

一个大概七岁的孩子,捧着破碗,眼巴巴的盯着粥进了碗,转身嘴里喊着“奶奶,奶奶,粥来了”,走进简陋的草棚。

草棚里横七竖八躺满了人,他们都是生病的,被单独划一个区,每天除了吃粥,还要和草药。

男孩到了奶奶面前,把碗递过去:“奶奶,吃吧。”

面色苍白的老人家没有应他。

杨道焕站在草屋外面,强忍着难受,尽量柔声道:“好孩子,你自己吃吧。你奶奶走了。”

男孩一怔,手里的碗掉在地上,粥撒了一地。

他不停地的哭,不停地用打满补丁的破衣擦眼泪。

在他的四周,灾民们已经涌过来,抓起地上的粥往嘴里塞。

杨道焕满脸悲怆,硬等到地上被吃干净,才让人进去,把男孩抱出草棚,再将他的奶奶抬走,找个地埋了。

“大人!”郭沛站在一旁,开口劝慰:“这些人历经艰难,来到了西宁,总算是有一条活路了。”

说着,他也看向灾民,言语之中难掩悲伤:“小人以为,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安置他们。”

杨道焕转过身去,远离粥棚。

他走到灾民听不到的距离,才道:“这个,我早有考虑。西宁城周边是军户和民户,还有土民,不利于开荒。”

“是啊。大人可能不知道,那些百姓看灾民的眼神都不对,要不是有家丁守着,很有可能闹出乱子。”

郭沛也心有戚戚焉。

土客矛盾,一直是农业社会最难处理的矛盾。

君不见,明末因辽人和山东人矛盾积累,直接引发吴桥兵变,导致大批精通火器的人才,落入后金的手中。

哪怕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因为一些问题,爆发过村与村之间的械斗。

“所以,我认真的想过了。”杨道焕说,“准备在距离西宁八十里的地方建一座新城,安置家丁和难民。”

“这个办法好!”郭沛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好处。

最快消弭新旧势力的办法,无疑是另起炉灶。

这也是杨道焕在东科尔建城的原因之一。

“你安排一下。”杨道焕郑重交代道,“先把有力气的挑出来,组织起来作为第一批居住民前往。”

郭沛点了点头。

“弱一点的是第二批,再弱一点的第三批。最后,一些已经没了依靠的组织起来,搞一个纺织作坊,教她们纺线。至于孩子,就跟着办一些小事,暂时熬过去。”

杨道焕心里已有计划,西宁羊毛多,可以把它们织成布匹,先满足当地人的需要。

至于改良纺织车,发展纺织业。等到全都安顿下来,再来讨论这个问题不迟。

正说着,陈允贤来了。

杨道焕让郭沛去粥棚盯着点,顺便把他交代的事办了。

郭沛退下后,陈允贤禀报了自己的完成情况。

杨道焕见他一脸的不高兴,笑着打趣道:“你脸上的褶子,都可以摆下八卦阵了。什么事让你这么难受?说出来让我高兴高兴。”

“大人!卑职的脑子真不知道怎么长的。”

陈允贤苦着脸道:“既然问大人借了银子,干嘛不多借点,把事情全揽在自己身上。非要把他们都拉进来,真吃饱了撑的!”

原来是后悔把消息告诉剩余的土司,害得他们都跑进来分杯羹,让他独占一方的心思泡了汤。

全部营建完成,大概要两三千两银子。

短时间内,陈允贤损失会非常大。

但从长远来看,有杨道焕这位来自京城的廷臣撑腰,他会把本钱全部捞回来,还给子孙万代留下一份可观的产业。

估计陈允贤私下里,没少因为这个事给自己两巴掌。

杨道焕乐了:“你太贪心了!你手底下就那么点兵,把整个西宁的土司都得罪干净,是不是等着吃刀片子?”

“大人说的是,是卑职考虑不周。”

陈允贤尴尬的笑了笑。

杨道焕道:“其实,你不必太过烦恼。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如果你能办好,也能赚一大笔钱!”

“什么任务?”陈允贤眼睛都亮了。

“我打算在东科尔建一座寺庙,你弟弟陈允良是僧官,让他指导营建这座寺庙。”

杨道焕想了一下,又道:“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叫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的这座寺庙,也盼着来个大佛。”

“有啊,现成的就有一个。”

“谁?”

“附近有一座莲聚塔,附近有一些苦修僧,其中以禅师仁钦坚赞佛法最为高深。”

“好,那就把他请来。”

有塘骑自远处飞奔而来,带回了一则重要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