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吹动庭院的树,在窗外呼呼地晃动。
西宁的夜风,透着一阵凉意。
书房里支起了炭盆,匠人们围着炭盆坐下,一扭头便能看到窗外凌乱的树影。
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扭头,目光都集中在兵宪大人拿出的一份草图上面。
在随风摇曳的烛光照耀下,一杆从未见过的火器出现在图上。
无论是造型,还是发射装置,亦或是扣动的部位,都让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匠人们,脸上震惊。
他们不识字,看到图纸右上角的“燧发枪”三个字,也不认识。
金天相抱拳道:“大人,这种火器是头一次见,草民都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还请明示。”
“我把它分成了几个部分,一是木制的枪托,二是铁制枪管,三是击发。”
杨道焕把一幅幅图拿出来,详细的指出来。
说到这里时,他安排道:“先在西宁卫的军器局做出一杆样品枪出来,铁匠分成三组,每人负责一样,本官会和你们一起做。”
在那个时代,火器的制作受到朝廷的严格限制,绝对不允许私人制作。
所以,杨道焕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借西宁军器局,下燧发枪和新式火药的新蛋。
由于是第一次试制,他也必须全程参与。
“西宁没有铁,如何解决?”金天相问出心中的隐忧。
杨道焕早已想好了,笑道:“我们可以先试制样品,等到通往北川铁厂的路修通,就有充足的铁可供使用。”
听到这个消息,不少匠人们松了一口气。
浪费材料,他们怕挨罚。
杨道焕假装漫不经心地说道:“还有一条,本官做事与其他大员不同,如果出了差错,是不会责罚你们。
当然,前提是别消极怠工。”
明代规矩,匠人要在火器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出了事,重罚,甚至是杀头!
杨道焕没说废除,但表示绝不随意追究。
这让遮在匠人们心上的那片乌云,消散了。
匠人们纷纷拍着胸脯保证,这件事就包在他们身上。
“可是,如果是等到一切理顺了再开工,会耽误很多事。”
金天相到底是老匠,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屠夫会把当天需要的猪都杀了,再开张的道理。
肯定是先杀几头猪,再一边卖肉一边杀猪啊。
那样,肉还新鲜。
杨道焕问道:“你有什么好的主意?”
“草民觉得新火器当然要做,但开挖铁矿的事不能停。不能等到路修好再开建,而是应该同时进行。”
金天相说道:“矿厂一旦建成,就要先搬过去就近锻造,而不是把两者分开。”
说到最后,金天相还客气起来:“这都是草民的笨拙的想法,请大人斟酌。”
杨道焕点头道:“这个主意不错!明天,你们休息一天,我把土司的事办妥,后天正式开工。”
“是!”
匠人们起身抱拳。
杨道焕也起身:“你们不要把今天晚上的事对外面的人说,以免惹来灾祸。”
“草民记下了。”
第二天一早,三百多名世袭的土司、土官、僧官,陆续赶到西宁城中参见兵备佥事。
他们之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东西李土司和东西祁土司。
又以西李土司李镛,东祁土司祁鉴马首是瞻。
两人都是西宁势力最为雄厚的土司,加起来有族人近三万,可谓是一方豪强。
他们到了兵备府,在府上仆人的带路下,在事先定好的座位上坐下等待。
等杨道焕忙完手中的事,出来见他们。
其实,杨道焕压根没有事,是故意让他们等着,并安排“镜”的成员待在现场,观察这些人。
而杨道焕本人,则躲在后堂,也密切注视着他们。
时间一长,不少人开始坐不住了。
他们焦急的脸色中,还带着一丝丝的害怕。
这位兵备官,手里可有近万家丁,万一铤而走险,谁都挡不住。
众人交头接耳,逐渐把目光投向还坐在椅子上的李镛和祁鉴。
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祁鉴镇定道:“慌什么,既然是以营建亲王府为由邀我们到场,肯定不会对我们不利。”
“东祁土司说的对,营建亲王府是多么大的事。万一办砸了,他也不好交差。”
李镛接过话茬,满不在乎的说道:“他让咱们等着,无非是想给我们一个下马威,是要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事办砸,他下地狱之前要拉上我们。”
“他如果同我们好言好语,才是坏事。为什么是坏事,你们自己想去吧。”
祁鉴说罢,故意闭上眼睛,一派从容。
瞧见他这样,渐渐浮躁的众人,也定下了心。
祁鉴和李镛的话,都被躲在幕后的陈允文,一字一句的翻译给杨道焕知道。
杨道焕笑了,这两个人的养气功夫,与自己有的一拼。
遥想当年,自己捧着斗彩鸡缸杯去见欧贤,也是被这样晾着。
自己当时也是一句怨言都没有。
这其中的深意,杨道焕知道。
祁鉴和李镛也知道。
他们知道,营建亲王府一事非同小可,稍有疏忽,万劫不复。
因为营建的差事是他们办,但验收的事却是内官监。
出了差错,那就是几颗人头落地。
以杨道焕的势力,掉脑袋的事轮不到他,只有可能是他们。
这种事,两人不好对下面明说,只能静静的等着。
杨道焕在后堂悠闲地品着茶,听丹桑等人说自己所见所闻,评点他们的得与失。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
杨道焕起身,整理了下衣冠,正式出去见他们。
有人唱道:“兵宪大人到!”
土司、土官和僧官们,纷纷起身行礼,面向杨道焕。
杨道焕在桌案后的主位坐下,让他们也坐了,才道:“本官临时有事忙到现在,让各位久等了。”
“大人公务繁忙,下官等待是应该的。”李镛代表众人说道。
“言归正传,”杨道焕笑道,“朝廷委派本官担任监工,营建韩王府。府邸选在东科尔,地方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就是具体如何营建的事了。”
说着,他让沈秋白拿出一份朝廷给的王府工程图。
图纸标注详细,用什么材料,具体怎么建,都一清二楚。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差错。
众人看到当众展出的图纸议论纷纷,估计是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府邸。
“我出钱,你们出人和材料,一些材料需要从外地运,也由韩王府接洽。”
杨道焕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