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多云少雨,夜晚不冷。
杨道焕亲率家丁,携辎重车辆组成长长的队伍,按照日行七十里的行军速度,自东科尔出发,直奔西北。
只用三天时间,便走完一百三十余里的路程,抵达青海湖畔。
壮丽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一辈子没见过大海的将士,看到青海湖一刹那,都被长天一色的奇景吸引了。
平静的湖面,随着微风,荡起波澜。
“去吧!”
得到了杨道焕的准许,让这些将士如脱缰野马,奔向他们眼前的美景。
惊起一片鸟群齐飞。
作为向导的罕东卫土官,看到这一幕,嘴巴张得大大的,足以塞下一枚鸡蛋。
他无法想象,刚才还军容严整的队伍,一瞬间,像是土民。
随着蒙古黄金家族的崛起,不少蒙古部落被迫迁徙,他们虽然不能像后来的亦不剌那样打穿罕东卫和安定卫,却也令罕东卫拿他们没有办法。
当得知朝廷出兵的消息,罕东卫的土官纷纷来投。
在看到军容严整、武器精良的家丁队伍,更是信心倍增。
“大人,这……”一名土官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
杨道焕摆手道:“没必要,让他们尽情的玩一下,后面的难关等着他们。”
土官这才把堵在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正看着开心,一名塘骑飞马来报,角厮罗的使者求见。
“让他来!”杨道焕同意了。
土官不解:“大人兴兵讨伐鞑虏,怎么还见他的使者?”
“不要着急,看对方说什么再决定怎么做!”
说罢,杨道焕翻身下马。
赖兴带着的马扎撑开,放在主人的身后。
杨道焕坐下,将领和土官在背后肃立。
一名年长的番僧,在塘兵的引路下,朝着他来了。
到了二百步的位置下了马,番僧经过检查,这才被亲兵带到杨道焕的面前。
陈允文用番话向番僧介绍了杨道焕的身份。
番僧躬身施了一礼,自报家门。
原来是角厮罗请的高僧,出自白教黑帽子一系的扎西丹增。
“角厮罗派你来,不知道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杨道焕问道。
扎西道:“角厮罗闻听大人兴兵,觉得没必要刀兵相见,派老僧来劝大人回去。”
杨道焕换了个问法:“那你告诉我,角厮罗是打还是降?”
“如果真的开打,恐怕大人不一定是他的对手。”扎西回头看了眼正在玩耍的家丁,心里有了信心。
杨道焕注意到他的表情,已经猜到了什么。
“这个和尚和角厮罗关系怎么样?”杨道焕用汉话问土官。
土官盯着扎西,小声禀报:“亲密如一个人。”
“打过仗吗?”
“年年打。”
“这还是和尚?”
土官面露苦笑,解释道:“在西北不比大朝,哪怕是女人和小孩都要会两下子,不然就会被杀或是掠走。”
了解了个大概,杨道焕心里有了主意。
他站起身,在扎西疑惑的目光中,示意掌旗官指挥擂鼓。
咚咚咚!
鼓声一响,本来在玩耍的家丁,纷纷放弃了手里的活,如潮水一般回归本阵。
杨道焕举起右手,一根接一根的弯手指。
如果五根手指弯下去,没有归队,杀!
到了第四根,家丁已经回归本阵。
扎西惊得目瞪口呆。
“请你回去告诉角厮罗,要么他烧了板升城归附,要么接受被擒杀的命运。”
杨道焕底气十足的说道,“当然,他也可以选择逃跑。那就看谁跑得更快。”
扎西眼神犹豫不定,听了陈允文的翻译,终于弄懂了。
这个被称作兵宪的人,铁了心要消灭角厮罗。
随着番僧离开,知道注定一战的杨道焕,传令大军迅速向西北的板升城开进。
沿着青海湖,快速行军。
他知道,对方也是严阵以待,所以没有拖延的必要。
又走了三天,到了初九,塘骑来报,角厮罗率军赶到了。
杨道焕把指挥营帐搭建在土山上,端起单筒望远镜眺望西北方。
透过镜片,就见远方蒙古军队列出数支纵队,步兵居中,游骑在两侧,从西北方飞速而来,扬起尘土。
这几日,不是晴转多云,就是多云转晴。
视线很好。
杨道焕甚至能看到用牦牛驮运的物资,但吸引他眼球的,是鞑虏贵族的毡帐。
移动的毡帐车,用大量牦牛拖拽而行,位于大军的最后方,气派非凡。
郝克勇的塘骑与敌人前锋骑兵保持一定距离,但是不可避免的向后撤,面色警惕。
通过单筒望远镜,杨道焕还看到有蒙古兵站在山丘上,挥舞着手里的令旗,应该是为军队报告前线情报。
只是工具不同,看到的范围和细节天差地别。
看得出,角厮罗知道此战事关生死,把他能征召到的兵马,全都叫上了,分成左中右翼。
右翼为马队,并且应该是主力,身上穿着扎甲,有的带护心镜也有不带的。一眼看不到尽头,杨道焕也估算不出数目。
中军是步兵,四个字评价——羸弱不堪。
老的少的都有,面色凄苦,看到装备精良的家丁,脸上的畏惧之色愈发浓烈。
但他们不敢跑。
因为,杨道焕看到他们后面跟着骑兵,八成是督战队。
左翼也是马队,但非常明显的一点,他们不如右翼的精良。
这种看上去右厚左薄的配置,设身处地一想就懂了。
杨道焕看到的左翼,是蒙古人的右手,也就是右翼。
蒙古的右边是青海湖,可供机动作战的范围有限。
左边完全不同,可以随时包抄他和他的家丁。
看见气势汹汹的蒙古军队,家丁的左翼和中军出现短暂骚动,还是有些害怕。
杨道焕立在土山上,看到蒙古骑兵已经快速向自己的右翼移动打算包抄,下令右翼按兵不动。
旗帜一动,右翼的家丁立刻停下来,在立盾的后面,架设碗口炮等火炮。
不过,最早给蒙古人带去惊喜的不是这些小炮。
角厮罗的军队在三百步外站定,一支骑兵快速向东北方移动,习惯性的包抄。
他们走走停停,控制着马速,快要靠近家丁时,选择加速。
正当他们为明军的按兵不动感到疑惑,猛然发现地上有壕沟。
有人及时勒住马匹,有的则一头扎进沟里,摔得惨兮兮。
“开炮!”
几十门小炮发出密集的石弹,砸在被迟滞进攻的蒙古人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