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朝鲜使臣因使团屡次遭女真半路拦截,特奏请朝廷改贡道,从鸦鹘关改为鸭绿江入境。”
兵部左侍郎阮勤,主持会议。
“诸位意下如何?不论官职大小,尽可畅所欲言。”
阮勤说完,坐了下来。
“自陈钺祸害辽东以后,战事连绵不绝。如果朝鲜使团屡屡被女真拦截,有失大明颜面,应该准许他们改道入境。”
一名官员起身,朗声说道。
接下来,又有两名官员表达了相同的意见。
“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阮勤环顾在场众人,询问道。
众人都很安静。
“好……”
阮勤刚要说出结论,就听到有人道:“属下有不同意见。”
他定睛一看,竟然是杨道焕。
别人不说话的时候,就是自己说话的时候。
杨道焕抱着这样的心态,站了起来。
但他看到尚书张鹏侧了侧身子,似乎是在和阮勤交流什么,便没有接着往下说。
两人交流完毕,阮勤道:“接着说。”
“属下斗胆直言,请莫见怪。第一,朝鲜与女真本身就有各种纠纷,不能都揽在自己身上。
第二,朝鲜常备兵马十五万有余,如果让他们走捷径,直奔山海关而来,危害不小。
第三,倭寇与朝鲜只有一海之隔,万一朝鲜有人为内应,则辽西与辽南没有安宁可言。”
杨道焕一下子说了好几条理由,但每一句都透露出他对于边情的熟悉程度很高。
并且隐藏大量信息。
一般人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会一头雾水。
阮勤定了定神,看了一眼尚书,得到他默许后,问道:“朝鲜与女真有纠纷,这话怎么说?”
“回大人的话,朝鲜自立国之后,就悄悄的劫掠女真人,以补朝鲜人口。朝鲜两班也靠着军功,步步高升。”
杨道焕解释道:“双方结怨很深,瞅准机会袭击对方更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这个说法有些新奇,很多人都认为朝鲜与女真结怨,应该是成化十五年以后的事。
完全没想到立国之初就开始了。
阮勤心头一震,心里过了两遍,暗道士英所言此子熟知边情竟然是真的,难怪他从宣府回来后甚是推崇。
不过张鹏在,阮勤不敢做决定,扭头看向尚书。
见尚书点了点头,阮勤这才说道:“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做结论吧。”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杨道焕坐了下来。
阮勤拿起了第二份文书,开始讨论第二件事。
自土木堡之变以后,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开始向兵部集中。
这一点,杨道焕从会议内容就能明显感受出来。
除了各地兵马的具体数目不详,调兵遣将都成了兵部的事务。
比如,余子俊担心自己班师回朝以后,鞑靼人会入侵大同和宣府两地,特奏请朝廷调兵。
余子俊的奏疏被送到兵部,兵部同意部分调兵遣将,有一部分则不同意。
会议商议后,把议论内容写在票上,交给职方司郎中。
“方员外,职方司写好平咨,盖上大印,不由使役送往户部余尚书处,改由杨道焕送去。”
阮勤这个决定,并非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职方司郎中愣了一下,还是双手接过文书。
众人的目光,再度集结在杨道焕身上。
杨道焕端坐不动。
低调,低调……
会议进行了一个时辰,终于散了会。
回到职方司衙门,郎中把文书交给曾不平,让他书写。
杨道焕本来想回到原位,却被郎中叫住。
“你虽在书写方面不尽人意,但熟知边情,见解也独到。”
郎中夸完,话锋一转:“侍郎让你送平咨到户部,是有什么缘故?”
“回员外的话,属下没进兵部之前,曾外派到总督余都堂的幕下赞画军务。”杨道焕回答。
“原来如此。”
这时,曾不平送来写好的文书。
郎中捧出印盒,在三处地方盖上大印。等了一小会儿,等墨汁和印章干了,才折起来叠好,单手交给杨道焕。
杨道焕双手接过。
曾不平递来已经抽开盖子的木匣,杨道焕把信放入匣中,只轻轻一推盖子顶端,木匣就合上了。
离开职方司以后,杨道焕直奔位于西南的户部。
沿着宽敞道路一直往南走,吏部和礼部之间就是户部。
到了门口,杨道焕亮出腰牌,经过简单的搜身,被获准入内。
在使役的带路下,他顺利的见到了余子俊。
余子俊看着杨道焕,笑道:“恭喜你如愿以偿到兵部任事,老夫公务繁忙,没有亲自登门贺喜。”
杨道焕客套道:“都是下官的不是。下官入京后,没有登门拜访都堂,感谢都堂提携之恩。”
“这怎么能怪你,每个人有每个人忙不完的事。”
余子俊一面让杨道焕入座,一面让杂役奉茶,“况且,你一入京就遭逢巨变。”
想起稀里糊涂的弄死韦瑛,杨道焕心有不甘道:“全怪下官根基浅薄,一点防备都没有。以后更要小心谨慎,不敢像从前那般张扬了。”
余子俊笑道:“如果真的能做到,就不是你啦。不管你经历了什么,结果总是好的。
而且我听说,有人对你印象不错。”
“谁啊?”杨道焕忙问。
“这就不能告诉你。总之,一切都已经过去,如今勉强是雨过天晴。”余子俊顾左右而言他。
这让杨道焕想起阮勤那天说的话,到底是谁啊?
不会是那位吧!
他怎么会对杀人的利器感兴趣。
杨道焕收起纷乱的思绪,将木匣里的文书呈给余子俊。
余子俊览了一遍,点头道:“也只能如此了。对了,这里头有没有你的建议?”
“没有。下官对镇守将领和兵马的数目全然不知,怎么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开口。”
“说的也是。”
余子俊命人叫来了司务,命司务把文书备档。
随后,他亲笔写了一份奏疏,字体飘逸。
杨道焕瞥见开头:奏为虏寇乘间窃境事臣在宣府……洋洋洒洒数百字,一蹴而就。
杨道焕在心里默默地想,我一定要好好的练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