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拒绝的缘由

换源:

  朱洵心中并不认为仅有这一个原因。

毕竟所有的年轻士兵都不见踪影,这足以证明其中定然存在好几个导致此种状况的原因。

“陛下英明,确有其他缘由。第五点便是一些稍显年轻的士兵都被调往别的岗位从事其他事务了。比如工部因工程所需用人,吏部也需要抽调一些人手去协助帮忙。”

“兵部为节省开支,竟让营兵去做那些额外的活计。”

“更为重要的是,兵部所配备的战马,要么是垂垂老矣的马匹,要么是身负伤病的残马,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发挥任何作用。”

李邦华说完之后,朱洵气得脸上的肌肉微微颤抖,最后竟忍不住苦笑起来。

未曾想到,一番详尽深入的调查之后,竟接二连三地暴露出如此繁多且棘手的问题。

这京师三大营简直就是一个徒具虚名、外强中干的空壳子,内里毫无半点真实实力可言。

就连原本应当坚守营地、操练备战的士兵,都被其他部门以各种名义巧取豪夺般地抢了去。

要知道,在守护一个国家的诸多要素中,兵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如今这兵部混乱至此,也难怪当初外敌能够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朱洵至此算是彻底弄明白了,为何崇祯皇帝会在煤山自缢身亡且无力回天。

这哪里是他自身缺乏重振朝纲、力挽狂澜的意愿和决心,而是这些尸位素餐的大臣,以及散漫无序的士兵,根本未曾给他一星半点扭转乾坤的机会啊。

“既然如今已然查清了这些状况,那就必须好好地进行整改,将这些问题逐一剔除,彻底消除,如此才能够有效地预防潜在的危险。”

“朕打算交给你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朕深知此事艰难繁杂,但朕对你满怀信心,坚信你定然能够出色地完成!”

当下最为关键重要的,便是要让兵部恢复往昔的生机与活力,起码要拥有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能够切实地保卫家国。

否则的话,倘若日后敌军真的大举进犯,朱洵即便自身有些功夫在身,却也终究双拳难敌四手。

李邦华深知朱洵此番给自己下达任务,乃是对自己的充分信任。

如若不然,也断不会将如此重要的事务交付于自己。

“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辱使命。”

“朕特拨给你三百万两白银,期望你能在三个月内训练出一支精兵劲旅。不必追求数量众多,关键要个个精锐非凡,英勇善战。”

“朕坚信你定能够圆满完成此项任务,这三百万两白银全权交由你支配安排如何花费,朕看重的是最终的成果。”

朱洵之所以能够如此放心地将钱财和士兵统统交付给李邦华,正是因为深知李邦华的一片忠心耿耿以及他出众的能力。

李邦华接了旨意之后,便一刻也不敢耽搁,匆匆离开了。

这几日,朱洵因兵部之事烦扰不已,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其他大臣见状,也都心生畏惧,不敢轻易前来叨扰朱洵,生怕触了霉头,惹得龙颜大怒。

就这般过去了几日,朱洵不时地便会询问李邦华士兵训练的进展情况。

这一天,下了朝之后,朱洵正在御书房是中专注地批改奏折。

只见王承恩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地从外面快步走了进来。

朱洵见此情形,心中知晓定然是发生了什么要紧之事,赶忙出声将王承恩喊至近前。

“怎么了?究竟是何事让你如此这般慌慌张张、失魂落魄的?”

朱洵轻轻地把手中正批改着的奏折缓缓放下,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满脸惊惶失措、神色慌乱的王承恩,语气急切地询问道。

“陛下……陛下不好了!就在刚刚,突然间有八百里加急的军报火速传来,据军报所述……说是西北地区又遭遇了地动之灾,房屋倒塌无数,道路损毁严重,百姓伤亡惨重,受灾状况简直是触目惊心,情形万分危急险恶啊!”

朱洵望着王承恩那极度慌张的神色,心中便明白此事定然不会如此简单。

“那可还有其他相关之事?”

朱洵不用多加思索也能知晓,此事必定是对自己不利的,否则王承恩断不会这般惊惶失措、六神无主。

“确实是这样,除了人员的伤亡损失以外,最为重要的是,还有些居心叵测之人四处散布谣言,说……说什么上天不再庇佑大明,应当改朝换代。”

说到这里,王承恩恐惧得立马跪了下来,双腿颤抖不止,哆哆嗦嗦的,连说话都变得结结巴巴、含混不清了。

王承恩心里暗自思忖着,这到底是哪个不要命的家伙说的,竟然都传到皇上这里来了。

然而,朱洵听了之后,却是神色镇定,丝毫不显慌张。

在如今这般局势之下,传出这样的流言蜚语,也实属正常之态。

但只怕前朝的那些文臣武将又要借机生事,不肯善罢甘休了。

果不其然,待到第二天早朝之时,诸位大臣便纷纷出列站了出来。

“陛下,如今这流言蜚语四处传播,已然传到了众人的耳中。臣恳请陛下颁布罪己诏,唯有如此,方可安抚民心,稳定局势啊。”

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沧桑的年迈老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神情恳切,极为苦口婆心地劝诫朱洵。

实际上,历代皇帝皆有此类做法。

但凡发生天灾,众人皆会认为定然是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疏漏,存在做得不到位之处。

如此一来,下达罪己诏便能够平复民心,同时也能促使皇帝自我反省。

所以,只要一出现这样的状况,便会有年事已高的老臣前来劝谏皇帝,就连其他大臣也都纷纷附和,齐声请求。

“是啊,陛下!恳请陛下颁布罪己诏,如此方能安抚民心,稳定局势啊!”

“请陛下三思啊,这般行事于百姓、于朝臣皆有益处!”

一时间,朝堂上文武百官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三思!”那声音此起彼伏,响彻朝堂,众人嘴里都在急切地呼喊着,恳请陛下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