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项梁的手,伸到咸阳了!

换源:

  “父王要的是能镇得住江山的王。”

可父王翻看灾情图的时候,手指在涝灾县的红点上摸了七下,就像在数他没保护好的百姓。

“公子。”蒙恬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有点沙哑。

扶苏一转身,看见自家上将军站在廊柱影子里,身上的黑甲都没脱,腰间铁剑垂着的红缨被风撩起一角。

蒙恬上前一步,小声说:“刚才在宣室殿外,我看见胡亥公子的车往章台宫去了。车帘子掀开了一下,里面坐着个穿楚国衣服的人。”

扶苏一听,太阳穴“突突”直跳。昨天他给父王的密信里,刚提到项梁派来的密使。

扶苏心里琢磨,得先稳住胡亥。

“回府。”

“让厨房弄点醒酒汤,再派人去东市买两坛好酒。胡亥昨晚在咸阳令府里住,身上酒气大得能熏死人。”

蒙恬应了一声,手按着剑柄跟在他后面。

回到扶苏府,值班的小吏捧着个漆盒子迎上来。

“公子,刚才廷尉府送来的。”

打开漆盒子,里面是半卷竹简,字的墨水都还没干,是李斯的《严法策》抄本。

扶苏手指划过“重刑止乱”这四个字,想起父王说“去把李斯的《严法策》取来”时的语气,就像在说谜语。

“蒙公。”扶苏转身对站在廊下检查门闩的蒙恬说,“你说,要是胡亥真跟我对着干……”

蒙恬直起腰,盔甲发出点摩擦声。

“公子,我今早查了府里的暗桩,后墙第三块砖松了,西侧角楼的瓦有新翻动的痕迹。”

他从怀里掏出半截断剑,青铜剑身发着暗光。

“昨晚有人翻进来过,留下了这个。”

扶苏接过断剑,在灯下仔细看,剑锋上刻着个极小的“李”字,是廷尉府的记号。

他想起胡亥说“我偏说楚民难治”时,眼里那丝得意,心想原来不是酒气熏的,是有算计。

“加强府里的防卫。”扶苏把断剑递给蒙恬,“前院加两队弩手,后院的狗都放出来。”

顿了顿又说:“去趟上林苑,找相里氏墨借几个机关师。”

蒙恬点点头,转身要走,又被扶苏叫住。

“今夜子时,来我书房。”

子时三刻,蒙恬进了书房,带着一身夜里的凉气。

他腰间挂着个油皮袋子,打开里面是几截带血的布片和半块玉璜。

“黑衣人的尸体在渭水滩找到的。”蒙恬把布片摊在桌子上,“衣襟里缝着这个。”

他拿起玉璜,“这是胡亥府里的样式,去年他过生日,父王赏了一百块这样的玉璜给他的门客。”

扶苏盯着玉璜上的云纹,想起胡亥腰间的玉玦。

原来那些黑衣人不是李斯的手下,是胡亥借着廷尉府的名义干的。

他捏着布片上的血,闻到一股淡淡的沉水香,和胡亥车里那个穿楚国衣服的人身上味道一样。

“项梁的手,伸到咸阳了。”扶苏低声说,“胡亥要楚地的支持,项梁要秦宫乱起来。”

蒙恬把玉璜装进油皮袋子。

“我已经派三百精兵盯着胡亥的车了,章台宫的侧门每晚亥时三刻开一次,有穿斗篷的人进出。”

“明天我去廷尉府。”扶苏突然说,“李斯不是胡亥一伙的,他的《严法策》里,‘轻徭’两个字被圈了三次。”

蒙恬挑了下眉毛。

“公子要……”

“以退为进。”扶苏手指敲了敲李斯送来的《严法策》,“胡亥说我护着老百姓,我就说‘愿意和廷尉一起商量严法’。父王要的是能镇住江山的王,可镇江山,不光要刀,还得有糖。”

第二天早上,扶苏穿戴好准备去廷尉府。

卯时,廷尉府的红漆门刚打开,扶苏的车就到了。

李斯正在前堂看文书,听到通报,手里的笔停了一下,墨水在竹简上洇开了一小团。

他整理好帽子出去迎接,看见扶苏站在台阶下,手里捧着个锦盒子。

“公子这是干啥?”李斯笑着作揖。

“昨天收到廷尉送的《严法策》,今天特地来请教。”扶苏打开锦盒子,里面是块羊脂玉。

“这是楚地进贡的‘和阗暖玉’,廷尉日夜辛苦,就当润润笔。”

李斯看了眼玉,笑得更厉害了。

“公子太客气了。”

他把扶苏请进堂里,“不知道公子要问哪条?”

“就问‘轻徭’这俩字。”扶苏手指点着竹简,“廷尉说‘徭役太重老百姓就有怨气,有怨气国家就不稳’,可胡亥公子说要派三十万犯人去修阿房宫……”

李斯手指在桌子上敲了两下,小声说:“公子知道吗,昨天胡亥公子去章台宫,见的是楚国使者。”

扶苏心里一紧,但脸上装出疑惑。

“楚国使者?

父王不是说过,没灭楚国之前,不接待楚国使者吗?”

“所以那使者是翻墙进去的。”李斯端起茶杯,茶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脸。

“公子要是想查谣言……

今天酉时,西市的‘醉仙楼’,有人会说些有意思的事儿。”

扶苏出了廷尉府,蒙恬牵着马在外面等他,递给他个油皮纸包,说: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