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知罪,乞陛下惩处!”众大臣齐声伏地。
“除却童贯、户部尚书蔡京,余者皆罚俸三月,以警效尤!”宋钦宗瞧着仿若演练过般的众人,不禁又恼又笑。他还是首次听闻主动求罚的,既如此,那朕便不客气了。此刻虽不能将他们尽皆处斩,惩戒一番却也可行。实则,他真想将这些人皆斩了,奈何不能,当下亦难以做到。说来也是讽刺,那声名狼藉、擅权乱政的大奸佞,竟答对了。传闻蔡京生于富家,却深谙官场之道,为保己身权势,常以些微恩惠笼络人心,百姓虽憎其贪婪,却也因他所推之某些政策而暂得温饱。故而有人言他,贪婪成性却时而施惠,祸国殃民却似心系百姓,实乃矛盾之辈。如今观之,果不其然。
“王爱卿,大行皇帝陵寝之事,你与工部先行勘踏,筹谋规划,所需银钱暂且缓些时日。”宋钦宗言罢,不止王安石,在场诸臣皆存疑窦,他们深知大宋财政状况,岂能轻易凑得150万两银子?
“陛下,此举有悖礼制……”
“朕自是知晓有违礼制,然银钱尔等可出?只要尔等能筹措得来,莫说150万两,便是300万两亦可。”宋钦宗截断礼部尚书之语,望着欲附和的大臣,沉声道:“罢了,此事便如此定下,朕百年之后自会向皇兄请罪,想来皇兄亦能体谅朕之难处。至于母后那边,朕自会去解释,尔等无需赘言。”见皇帝如此说,众大臣遂不再言语,毕竟此乃皇家之事。
“诸位爱卿,若有何事,继续奏来!”
“陛下,臣有事启奏!”
……
其后,七八位大臣呈奏事宜,宋钦宗初始尚觉新奇,稍后便意兴阑珊。这些大臣尽皆敷衍,能自行裁断之事,偏要呈奏上来。
“陛下,臣苏轼有本要奏!”
“准奏!”
“陛下,如今后宫有朱皇后与太后,童贯乃一介外臣,却常出入后宫,实与礼制不符,臣恳请陛下将其逐出宫廷。”原本稍感无趣的宋钦宗闻此,登时精神一振,等了一上午,总算开场了。这位苏轼在史上颇具声名,其诗词文章堪称一时之冠,乃文坛之翘楚,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时四家。然其于仕途之上,因新旧党争而屡遭波折,其人性情豪放不羁,行事常随性而为,虽心怀壮志,却因党争之故难以施展抱负。
“苏轼,你且详细道来?”宋钦宗对苏轼此举略感意外,故而连爱卿之称亦未用。众大臣并未在意,只当皇帝仍在气恼之中。
“陛下,臣另有弹劾童贯九大罪状。”
“其一,童贯结党营私,与蔡京勾结,操纵朝政,致朝纲颓败;”
“其二,贪污腐朽,搜刮民财民膏,致百姓困苦至极,民怨沸扬;”
“其三,好大喜功,为求战功,妄动兵戎,致将士伤亡甚重,国力耗损。”
“陛下,臣对……”
“让他接着说!”枢密使高俅在蔡京示意下站出,刚欲开口便被宋钦宗打断。
“苏轼,你继续!”
“是,陛下,其四……”
……
苏轼每言一条,众大臣面色便变上一分。蔡京一党更是面色阴翳。苏轼所言之诸事,宋钦宗亦有所耳闻,毕竟宋史有载,然戏还是得做足。
“苏轼,童贯乃皇兄宠臣,你可晓得恶意弹劾之后果?”
“陛下,此乃弹劾罪状之凭证,请陛下过目!”言罢,苏轼自袖中取出一叠纸张,李公公见状赶忙下台接过,呈予宋钦宗。宋钦宗迅速阅览,实言讲,若非知晓个大概,这纸上密密麻麻之字,又无标点断句,一时半刻还真是难以看懂。沉默须臾,宋钦宗沉声道:“来人,传童贯!”
“陛下不可,童贯深受先帝信重,又为朝廷重臣,身份尊贵,怎能因大臣弹劾便当堂对质。”
“陛下,童贯为朝廷效力多年,忠心可鉴,虽或有些许小过,然功大于过,苏轼此举显然是恶意诋毁。”
“陛下,臣御史中丞司马光弹劾礼部侍郎苏轼,曾于地方任职时行为乖张,有失官仪,此等人之弹劾岂能作数。”
“荒谬至极,此事早经查明,苏大人不过是行事洒脱,不拘小节罢了,司马大人如今重提,莫非是想翻旧账,搅乱朝纲?”御史中丞包拯挺身而出。此二人乃御史台之正副长官,司马光属旧党之人,包拯则刚正不阿。宋钦宗面色沉凝,心中实则有些惊诧,却又暗自欣喜。惊诧的是,本以为是要弹劾蔡京,不想竟是蔡京党羽童贯,喜的是终有人对童贯动手了。他昨夜精心搭好戏台,如今各方角色纷纷登场,就看谁能胜出一筹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