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他胸有成竹地向崔白鹤保证道:“崔兄不必忧虑,阻击昏君李二,维护我五姓七望的利益,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日之事,范阳卢氏定当义不容辞。”
“待我回到府邸,立即调整策略,提高笔墨售价,务必要让李二推行科举的诏令沦为一纸空文,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以此告慰令孙及令郎在天之灵!”卢长庚语气坚定,言语间充满了决心与信心。
数日时光如梭,那场引人注目的盛会似乎被长安城忙碌的生活节奏迅速冲淡。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士农工商各自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一场围绕着文化传承与社会变革的大戏正悄然上演,各方势力暗中角力,只待时机成熟时再次掀起波澜。
数日后……
长安城西荒郊中一座破败的古庙内,夕阳斜照下,一位年轻的身影盘坐在庙宇一角,时而眺望庙门之外,满是期待。
不久,一道人影在尘土飞扬中疾步赶来。
“子杨,怎么样了?”老者谢仲元一见来人,立刻激动地迎上前去询问。
他与高子杨均来自太原,皆为寒门出身,此次共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无奈首战失利,只好结伴谋生,准备来年再战。
由于谢仲元年纪已大,腿脚不便,两人商量由高子杨进城打探消息、采买食物,并寻找可能的营生机会。
然而现实残酷,仅靠谢仲元微薄的积蓄勉强维持生活。
近日又闻得长安城中的笔墨价格骤然上涨,这无疑给他们的求学之路设置了更大的障碍。
二人虽各有所长,谢仲元精通术数,高子杨则擅长史书兵法,但要全面补充知识,读书必不可少,而这突如其来的价格上涨,使得原本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原本打算借助谢仲元的小酒铺收入和积蓄,再苦读一年以备再次应试。然而酒铺收益有限,卖掉也换不来多少钱财,以至于他们只能栖身于这座破庙之中。
即便如此,只要精打细算,尚可支撑一年,通过借阅书籍抄写学习。可是如今笔墨价格飞涨,如若继续按照原计划攻读,恐怕还未等到明年科举之日,两人就会因经济困窘饿死街头。
高子杨连续几日奔波于长安的大街小巷,试图寻找到便宜的笔墨,却始终无果。
今日回庙复命,看到他摇头的表情,谢仲元心知不妙,满脸绝望。
“唉!我们到底该如何是好啊!”谢仲元仰天悲叹,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高子杨低头哽咽,感慨万分:“陛下重启前隋科举,实乃对我等寒门子弟的恩赐,奈何世事难料,时运不济。”
谢仲元愤慨道:“这些世家豪族实在狠毒至极!我曾听说他们在朱雀门前围堵陛下,意图逼迫收回开科举诏令。如今纸张价格飙升,笔墨也开始疯涨,幕后黑手恐怕就是他们!真是不给我们寒门子弟留下活路!”
高子杨深吸一口气,眼含热泪建议谢仲元随他返回乡下,找大户人家做工糊口。面对这一提议,谢仲元陷入沉默,内心痛苦挣扎,科举梦想破碎,一切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
高子杨再度叹息,对那些世家门阀的卑鄙行径表示痛恨:“难道真的无人能阻止他们?!天下真就任由他们横行霸道了吗?!”
此刻,破庙内弥漫着沉重而又无奈的气息,两人心中充满不甘与愤怒,却又无法改变眼前的困境,只得以坚韧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坎坷道路。
……
与此同时,在甘露殿内,李世民手握奏折,脸色沉郁如铁。
他冷哼一声,话语中满是对世家门阀的不满与警告:“这些所谓的世家门阀,看来还是对朕的手段有所轻视啊。”
“陛下有何烦忧?”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两人并肩立于殿堂之下,察觉到李世民面色突变,不禁抬眼探寻其心绪。
李世民将手中的奏折随手一抛,那动作中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慨与无奈。
“这奏折的内容……唉,你们自己看吧。”言语间流露出他对奏折所载之事的极度不悦,甚至不愿再提。
房、长二人接过飘然而下的奏折,迅速浏览后,瞬时明白了其中原委。
近期,由于造纸工厂的大规模投产运营,天下纸张的价格陡然降至亲民水平,一夜之间,读书写字这一曾被视为奢侈的行为,如今对于贫寒人家的孩子也变得触手可及。
此刻奏折上揭露的问题却令人无比闹心:笔墨价格竟在全国范围内疯狂飙升!
此事并非仅限长安一地,而是各地同时出现的诡异现象。
尽管李世民平日并不深涉商贾之务,但之前纸价暴涨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正当纸价被成功压制,百姓有望普遍受益之际,笔墨价格却又毫无预兆地大幅上涨。
想到此处,李世民心下暗怒,若非这些世家大族在背后捣鬼,他李二誓不罢休!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阅毕奏折,亦是面面相觑,心中同样震惊不已。
这种先操纵纸价再操控笔墨价格的行为,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和掠夺民生之举,对朝廷的科举制度更是毫不尊重,仿佛视诏书为厕纸一般。
难怪陛下对此事如此震怒,这确实是让人无法容忍的嚣张行为。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都是心思细腻之人,他们完全能感受到李二此刻的愤怒。
平心而论,如果换做是自己面临这样的情况,也未必能冷静对待。
“陛下,还请息怒,此事确实疑点重重……”房玄龄小心翼翼地开口。
“陛下,背后似乎有世家在搞鬼……”长孙无忌补充道。
“md!这种事我会不清楚?你们要是不清楚就拿今年的俸禄滚蛋!”李二愤怒地咆哮。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立刻跪下:“陛下息怒!”
其实,他们非常理解李二的心情。
但有些话不得不说,因为形势所迫。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朝廷的日常开支、军费、新兵器研制……桩桩件件都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
尤其是神臂弓和手榴的研制,简直就是在烧钱。
国库的银两如流水般被消耗。
还有那造纸厂,虽然理论上能带来丰厚利润,但实际上呢?陛下仁慈,给工匠们支付了三倍的例钱。
这原本是好事,百姓们也称赞不已。
然而,原本可观的利润因为这仁慈的行为变得普通。更糟糕的是,朝廷只有造纸厂一半的股份,利润自然也减少了一半。
想要填补军费开支的巨大窟窿,简直是天方夜谭。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