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李靖听闻杜如晦的解释,仿佛被雷劈中一般愣住。他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琢磨着是否因年岁渐长,耳朵开始出问题了——大唐天子李二居然一大早就带着他们来到长安军营,目的竟然是为了养猪?
房玄龄同样面露困惑,忍不住插话:“克明兄,陛下怎么突然心血来潮想起要养猪了?”
杜如晦不急不躁地解释道:“陛下近来得到一位高人传授了一种独特的养猪方法,这看似平常的养猪事其实蕴含深意。同样的饲养条件下,猪能比羊多产出将近一倍的肉量。陛下正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吃得上更多的肉食,所以决定亲自督办此事。”
李靖与房玄龄相互对视,略作思索后逐渐理解了李二此举背后的用意。然而,李靖仍有些疑惑:“既然如此重要,为何之前陛下没有关注过,如今却突然决定尝试养猪呢?”
房玄龄也补充了自己的顾虑:“我听说养猪过程中圈栏内很容易爆发瘟疫,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农户倾家荡产,因此民间很少有人愿意大规模养猪。陛下这么做……”
杜如晦神秘一笑,得意地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这次陛下采纳的养猪之法,据那位高人所言可以有效避免瘟疫的发生。若此法成功推广,全国肉价将大幅下降,诸位也知道陛下一直心系黎民百姓的生活福祉,故而才决心亲力亲为。”
李靖和房玄龄闻言,虽然依旧一头雾水,但至少明白了李二的初衷和意图。马蹄声疾速踏过清晨的大地,一行人奔赴长安西郊的军营。
对于他们来说,虽知天下并非无人养猪,只是常受瘟疫困扰,导致农户不敢轻易涉足。各种药方、防治措施往往收效甚微,猪肉的口感不佳、销路受限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都对李二如何找到这位能提出养猪良策的高人心生好奇。
很快,众人抵达了长安军营。李二看着熟悉的营寨,心中涌起一股亲切之情。如今天下初定,他有了新的使命赋予这些曾经共同浴血奋战的士卒——养猪,不仅能改善军队伙食,还能让士兵们有额外收入补贴家用,可谓一举两得。
三人跟随李二直接走向养猪圈栏所在之处。不出所料,军营中的执行力果真迅速高效,清早杜如晦购置的猪仔以及按照新方法建造的圈栏已经准备妥当。
李靖和房玄龄目睹眼前的一切,不禁惊愕不已。
这草棚虽然看似与普通的马厩、畜栏并无二致,但其内部设计却别具匠心。圈栏被一条条栅栏分割成若干个小隔间,中间留有过道走廊方便饲养人员进出。
房玄龄仔细端详,发现这种布局与他以前见过的完全不同,不禁发问:“陛下,这猪圈为何要建成如此格局?”
李靖也面露疑惑,赞同地点点头,“这猪圈只要能遮风挡雨便好,为何还要费力地隔开成一个个小空间呢?工作量并未因此减少多少。”
然而,李二闻言淡然一笑,解释道:“药师有所不知,这圈栏隔开正是为了避免瘟疫传播!诸位可曾想过,瘟疫如何迅速蔓延?正是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分隔开来,每个小隔间内的猪只数量有限,一旦有疾病发生也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
李靖和房玄龄对视一眼,恍然大悟。他们意识到,这养猪之法虽为小事,若真能让天下肉价减半,让普通百姓都能品尝到肉食,那便是了不得的民生功绩,前所未有的壮举!
紧接着,房玄龄环顾四周,皱眉指出问题所在:“不过……李将军,你这军营的管理似乎有些不足啊。”
李靖脸色一沉,不明白房玄龄为何突然指责自己。房玄龄则继续说道:“作为牲畜饲养之地,应当封闭严实,以防牲畜气味逸出,影响军营的整体环境秩序。”
房玄龄所指之处,是圈栏四周围并没有任何墙壁遮挡,仅靠坚固的柱子支撑起厚厚的茅草顶,使得猪圈的气息隐隐飘散出来,而且现在才刚刚迁入猪仔,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恐怕会更加糟糕。
李靖听罢,也觉得房玄龄所言在理,于是立刻呼唤一名年轻的小校前来询问。小校名叫陈三,因听出李靖语气中的不悦而满头大汗。李靖质问他为何按照杜如晦的要求建造圈栏却不建造周全,陈三一时语塞,无从辩解。
这时,李二笑着打断了他们的对话。“玄龄,药师,此事无需责怪这位小将。”他坦然承认,这卷栏如此修建,正是他的主意。
李靖愣住了,他清楚记得李二治军严谨,深知军营整洁有序的重要性,既然如此,为何要在养猪之事上做出这样的安排?
只见李二再次微笑,解释道:“你们可能不知道,这其实是养猪之法的第二条关键原则——居所需清洁通风。‘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只有保持开放和通风,才能避免藏污纳垢,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房玄龄思索片刻后,微微颌首表示理解。身为经历过多次战后瘟疫处理的重臣,他深谙卫生对于防疫的重要性。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养猪方法背后,竟然蕴含着改善百姓生活、预防疫情扩散的大智慧。
此刻,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暗自感慨,他们虽被誉为“房谋杜断”,但在解决民生疾苦、提高生活质量的创新思维方面,这位高人显然有过人之处。他们心中都不禁揣测,究竟是哪位高人指点出了如此精妙绝伦且实用的养猪之法?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