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药价疯涨

换源:

  “良策……”魏征沉吟片刻,无奈地摇了摇头,其余两人亦是满脸愁容。

面对世家门阀势力坐大、朝廷政局动荡不安、百姓受尽盘剥的现状,谁都知道削藩的重要性,但此事谈何容易。汉武帝刘彻当年凭借其刚毅果决的性格和超群智谋,尚且绞尽脑汁才设计出推恩令,悄无声息地削弱了诸侯国力量,避免激起全面反抗。然而,这种手段一旦被识破,再想故技重施显然不可能,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天下大乱。

自东汉灭亡以来,神州大地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纷争,若再次激化矛盾,后果不堪设想。如何妥善处理这些表面上书香传家实则坐拥一方的世家势力,众人皆无良策可献。强行削藩可能导致内乱四起,外有突厥趁虚而入;不削藩,则王朝很可能步西晋后尘,短短二三十年便要面临衣冠南渡的命运,最终还是陷入内乱的漩涡。

房玄龄看着眼前愁云密布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分:“这还能怎么办?左右都是难解之局。”

李靖同样摇头叹息,他深知削藩对江山社稷的重要,但苦于无法找到可行之法,大家只能一筹莫展。

房玄龄见气氛压抑至极,唤来侍婢上酒以舒缓心情。人们常说借酒消愁,然而酒入愁肠,问题依旧存在,举杯换盏间,愁绪更浓。

杜如晦心中却悄然生出一个念头:或许,那位神秘的殿下能有解决之道。毕竟,房玄龄、李靖、魏征未曾亲眼见识过殿下的才华与见识,虽对其身份表示钦佩,但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上并未考虑询问他的意见。而杜如晦曾有幸目睹殿下论政风采,隐约觉得或许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启示。然而,此时酒意微醺,杜如晦也意识到不能草率行事,万一因此触怒世家门阀,恐怕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他决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该如何操作。

与此同时,在幽州城外的一座村庄中,李长歌正在书房里埋头书写。前些日子,李二的到来给了他不少启发。他利用新掌握的青霉素炼制技术,将少量成品出售,结果反响热烈。最初每粒定价二十两银子,随着口碑迅速传播,甚至长安城内的达官贵人都闻风而来,争相求购。如今,价格已飙升至百两黄金一粒。

李长歌本打算转型做一名员外郎,谁知一夜之间就实现了财富自由,现银上千两堆积在宅院之中。,这感觉也太爽了吧~虽然利润并非全部归己,但这突如其来的暴富经历让他不禁感叹抗生素的威力堪比“液态黄金”。

“公子,您的下午茶已备好。”丫鬟棉儿轻步走进书房,手中托盘上摆放着一杯新鲜牛乳和一叠精致糕饼。

李长歌瞥了一眼,拈起一块布丁状的糕点品尝,不禁赞道:“嗯,莺儿的手艺越发精湛了,这布丁真是越做越有味道。”

李长歌现在的生活过得惬意而悠闲,不仅增添了午后品茶这一日常环节,甚至动起了让丫鬟们换上女仆装的心思。尤其是武媚娘,年纪与自己相仿,但考虑到自己并非皇亲国戚,这些念头也就暂时留在了心底。

“公子……”棉儿欲言又止。

“怎么了?”李长歌疑惑地问。

“公子,今早奴婢出去采买食材时,听说市面上青霉素的价格已经……”

“已经怎样?涨到了五十两银子一粒?还是一百两?”李长歌心里明白棉儿想说什么,笑着猜测道。

“公子,已经炒到黄金百两一粒了。”棉儿小声回答。

“百两黄金?!”李长歌闻言愕然,下意识地摸着下巴沉思起来。他知道青霉素土法制作过程繁复,需经二三十道工序,且连续数日不能停歇,成功率还不高。当初他定价二十两白银一粒,并非漫天要价,却也没想到这价格会被市场炒至如此离谱的地步。

“公子?”棉儿见李长歌陷入沉思,轻声唤道。

“哦,我明白了。”李长歌回过神来,感叹道,“看来这天下太平,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啊。”

“公子,据奴婢所知,购买青霉素的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幽州王氏府上的人。”棉儿补充道。

“什么意思?”李长歌略感惊讶,旋即恍然大悟,“对啊,王氏是幽州城内最大的世家,源自太原王氏,乃是五姓七望之一的大族。他们收购青霉素,所以市场价格才会被推高至此。”

李长歌心中清楚,这个时期的王氏家族财力雄厚,对于青霉素这种特效药物视若珍宝,可能会当作传家宝一样收藏,就像当时流行的炼丹术一般。然而,他对此深感无奈:如此高价之下,普通百姓根本无力购买,而对于王氏这样的世家而言,这笔开销不过是九牛一毛。

此刻,李长歌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有机会进入朝廷,完全可以组织量产青霉素,即便无法做到现代流水线生产那样低廉的价格,但也足以利用世家们的炒作心理,引导他们哄抬物价,随后再将价格压低,狠狠地坑他们一把,既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打击世家嚣张气焰。

正当李长歌在思考之际,前厅突然传来棉儿的声音:“夫人?您怎么来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