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泽历经这场惊心动魄、险些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牢狱之灾,虽说最终沉冤得雪,可那如影随形的后怕之感却始终萦绕在心头,久久难以散去。当他与林悦一同回到太子府时,两人皆是心有余悸,仿佛刚刚从一场噩梦之中挣脱出来,却仍有余韵在心头震颤。
踏入太子府,往日里那热闹而有序的氛围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略显压抑的气息。下人们个个都低垂着头,走路蹑手蹑脚,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一个不小心触了霉头,在这微妙又紧张的气氛中,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整个太子府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人人都能感觉到那潜藏在平静表象下的不安与忧虑。
林悦深知,经过此番波折,以往那种被动应对各方攻击的方式已然行不通了,若想在这残酷的夺嫡之争中真正站稳脚跟,必须要主动出击,重新调整策略,以应对那随时可能再次袭来的明枪暗箭。于是,她当机立断,吩咐下人将太子府中所有信任的谋士、幕僚召集到一起,众人听闻召唤,纷纷赶来,不多时,宽敞的议事厅里便坐满了人,可此刻,却没有了往日商议事务时的轻松氛围,众人皆是神色凝重,眉头紧锁,仿佛预感到即将面临的任务艰巨无比。
林悦缓缓起身,先是清了清嗓子,将众人的目光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而后环顾一周,才缓缓开口分析起当下朝堂的局势来。她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寂静的议事厅中回荡着,却也让那凝重的气氛愈发浓厚了几分。
“诸位,此次殿下遭遇的牢狱之灾,想必大家都清楚,这绝非偶然,乃是三皇子处心积虑的阴谋陷害啊。虽说如今他的阴谋已然被揭穿,也受到了相应的惩处,可咱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其余皇子也都在虎视眈眈,他们眼见着太子殿下在这朝堂之上的威望与日俱增,心中的嫉妒和觊觎之心愈发浓烈,随时都可能再有阴谋算计,妄图将殿下拉下马,好让自己有机会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说到此处,林悦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接着说道:“而且,经过这次事件,咱们也得明白,皇帝陛下对太子殿下的信任虽未完全崩塌,但不可否认的是,已然有了一丝裂痕啊。这裂痕看似细微,可若不及时弥补,日后在有心人利用之下,很可能会酿成大祸。所以,当下咱们必须想办法尽快弥补这裂痕,巩固太子殿下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这关乎着咱们未来的命运,也关乎着我大夏朝的安稳啊。”
众人听着林悦的分析,纷纷点头,脸上的神情愈发严肃,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见众人反应如此,林悦便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指出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来应对当下的局面。
“其一,咱们必须加强对太子府内部人员的管理。之前那贴身侍卫被三皇子收买的事,简直就是给咱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啊,这样的事绝不能再发生了。咱们需建立更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机制,从下人的选拔开始,就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察他们的身家背景,还要留意他们平日里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等情况。任用之后,也要时刻关注,像是侍卫的轮岗、监察等环节,都得制定详细的规定,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确保府中之人都忠心耿耿,绝无可能被外人收买利用。”
众人听到此处,又不禁想起那侍卫背叛之事,心中皆是一阵后怕,对于林悦提出的这一点,自是深表赞同。
“其二,咱们还要进一步拉拢朝中的中立派大臣。这些大臣们手中掌握着不小的权力,他们的立场往往能左右朝堂上的局势。咱们要展现出太子殿下的治国才能和仁善之心,让他们看到殿下是真心为了我大夏朝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支持太子殿下。只有这样,咱们在朝堂上才能拥有更坚实的后盾,不惧各方的挑战啊。”
林悦的话音刚落,太子李承泽便微微点头,深表赞同,他接着林悦的话补充道:“林兄所言极是,除此之外,咱们还需关注民间的舆论啊。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的支持对于本殿下来说至关重要。咱们要多做些利民的实事,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本殿下的关爱与恩泽,对本殿下赞誉有加,如此一来,咱们方能根基稳固,立于不败之地啊。”
众人听了太子和林悦的一番话,心中都有了底,当下便开始分工行事,整个议事厅顿时忙碌起来,充满了一种积极应对危机的紧迫感。
林悦主动挑起了制定详细的内部人员管理条例这一重任,她深知此事关乎着太子府的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于是,她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数日足不出户,精心构思着条例的每一个条款。那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从下人的选拔、任用,到侍卫的轮岗、监察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在选拔下人方面,不仅要求他们提供详细的身家背景资料,还需有本地德高望重之人的举荐信,并且要经过层层面试,考察他们的品行、能力以及对太子府的忠诚度。任用之后,每个月都要有专人对他们进行考核,记录他们的工作表现、日常言行等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举动,便要立刻进行调查。
而对于侍卫们,更是制定了严格的轮岗制度,不同区域的侍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调换,避免他们与外界势力勾结,形成固定的利益关系。同时,设立了专门的监察队伍,暗中监督侍卫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侍卫与可疑之人接触,或者行为举止有不妥之处,便要及时上报,绝不姑息迁就。
林悦力求通过这些详尽细致的规定,做到万无一失,让太子府成为一个铁板一块的稳固堡垒,再也不会出现内部被人攻破的情况。
而太子这边,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亲自带着一些精心准备的贵重礼品,去拜访几位朝中中立的重臣。每到一处府邸,太子皆是谦逊有礼,先是向重臣们表达自己的敬意与问候,而后便与他们促膝长谈,探讨当下国家面临的诸如赋税、水利等诸多问题。
在拜访户部尚书李大人时,太子诚恳地说道:“李大人,本宫深知赋税一事关乎我大夏朝的财政根基,也关乎着万千百姓的生计,如今虽有现行之法,可本宫总觉得仍有可完善之处,听闻大人在这方面颇有见地,还望大人不吝赐教啊。”
李大人见太子如此谦逊好学,心中对太子的印象大为改观,当下便与太子详细地探讨起赋税制度的利弊,以及一些可以改进的方向。两人一聊便是数个时辰,气氛融洽而热烈,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又如在拜访工部侍郎张大人时,太子又提及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说道:“张大人,我大夏朝地域辽阔,水利工程关乎着农田灌溉、防洪抗灾等诸多民生大事,可如今各地水利设施或有年久失修,或有规划不合理之处,本宫忧心忡忡啊,不知大人对此有何高见?”
张大人见太子心系水利,也是心中欢喜,便与太子说起了自己对水利工程的一些设想和建议,太子则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还虚心请教一些专业问题,展现出了虚怀若谷的储君风范,让张大人对太子越发敬佩。
然而,就在他们忙于这些事务之时,其他皇子们也在暗中观察着太子的一举一动,犹如潜伏在暗处的猎豹,时刻准备着找准时机,发动致命一击。
二皇子李承辉在得知太子回府后便开始积极谋划,他觉得太子经过此番波折,必然会有所防备,想要拉拢人心怕是没那么容易,于是便与四皇子李承丰商议起来,试图寻找太子的破绽,好再次打击太子。
二皇子皱着眉头,一脸阴沉地说道:“四弟啊,那太子此番逃过一劫,定是会加强防备,咱们再想从朝堂上找机会对付他,怕是不易了。不过,咱们也不能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他继续壮大势力啊,得另想办法才是。”
四皇子微微点头,附和道:“二哥说得有理,那依你之见,咱们该从何处入手呢?”
二皇子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抹阴狠之色,说道:“哼,我觉得咱们可以从太子的民间声誉入手,民间百姓虽说大多不了解朝堂上的争斗,但他们最容易被舆论所影响。咱们暗中散播一些不利于太子的言论,让百姓对他心生不满,如此一来,即便他在朝堂上拉拢了再多的大臣,没有了百姓的支持,那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啊。”
四皇子听后,顿时眼前一亮,拍手称赞道:“二哥这主意妙啊,那咱们就赶紧行动起来吧,不过,这言论可得散播得巧妙些,不能让人轻易察觉是咱们所为啊。”
说罢,两人便开始暗中谋划起来,他们先是买通了一些在民间颇有影响力的市井无赖,让这些人在市井之中、茶楼酒肆等人员聚集的地方,装作不经意地散播一些谣言,比如说太子此次牢狱之灾其实是罪有应得,只是靠着一些手段才逃脱了惩罚;又说太子平日里看似关心百姓,实则都是为了给自己积攒名声,背地里根本没做过什么实事等等。
这些谣言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起初只是星星点点,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听闻,渐渐形成了一股不小的舆论风波,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听了之后,心中对太子的印象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原本对太子的赞誉和信任也出现了一丝动摇。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太子他们制定的内部管理条例能有效杜绝府中再出叛徒吗?虽说这条例看似详尽完善,可人心难测,难保不会有人想出新的办法来突破防线,而且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漏洞,也是个未知数啊。
太子拜访重臣能顺利拉拢到他们吗?这些重臣们虽说与太子交谈甚欢,可毕竟朝堂局势复杂多变,他们或许会权衡利弊,不会轻易地就完全站到太子这一边,万一之后又受到其他皇子的拉拢或者威胁,会不会改变立场呢?
二皇子和四皇子暗中散播的言论会对太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百姓们本就是最容易被舆论左右的群体,如今这些谣言越传越广,太子又该如何应对呢?是置之不理,任由其发展,还是采取措施辟谣,可辟谣若是处理不好,会不会反而让百姓觉得是欲盖弥彰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