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危机初现 ——《暗谋渐显露,危机初降临》

换源:

  在那透着几分古朴韵味的礼部尚书府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落在屋内的地面上,映照出一片看似祥和的景象。礼部尚书的幼子满心欢喜地踏入家门,怀里小心翼翼地抱着那些刚从古玩店得来的“宝贝”,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之色,仿佛发现了世间罕有的珍宝一般。

他脚步轻快地走进客厅,见家人都在,便迫不及待地将那些古玩一一摆放在桌上,喜滋滋地向家人展示着自己的“收获”,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些物件的独特之处,那副天真又得意的模样,全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别人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

礼部尚书起初正坐在一旁翻阅书卷,听闻幼子的动静,只是随意地抬眼瞥了一下,以为只是孩子贪玩,买了些寻常的小物件回来把玩,并未太过在意。可当他不经意间再次看向那些古玩时,却发现其中几件的质地、工艺以及散发出来的古朴气息,都颇为珍贵,绝非普通人家能有的,心中顿时起了疑窦。

他皱起眉头,放下手中书卷,站起身来,走到桌前,拿起一件古玩仔细端详,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脸色也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转身看向幼子,语气严肃地询问道:“这些东西你从何处得来的?”

幼子见父亲神色不对,心中微微一慌,但还是如实相告,将在古玩店遇到那热情的商人,以及商人好意让他赊账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礼部尚书一听,脸色顿时大变,他深知此事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很可能有诈,当下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在朝堂多年,历经诸多风雨,深知这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会累及家人,还可能影响到正在推进的科举改革大事。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叫来府上的心腹管家,吩咐道:“你立刻带几个人去幼子所说的那家古玩店查探一番,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务必把那商人找到,问清楚情况。”

管家领命而去,带着几个家丁匆匆朝着那家古玩店赶去。一路上,他们脚步匆忙,心中也满是疑惑与不安,预感到此事恐怕不简单。

然而,等他们赶到时,却发现那店铺早已人去楼空,原本摆放着各种古玩的货架上空空荡荡,只剩下一些杂乱的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飞舞。店内一片死寂,仿佛这里从来就没有过热闹的生意,那商人更是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丝毫可供追查的线索。

管家等人在店内四处搜寻,试图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可找了半天,也只是看到一些被遗弃的废旧包装纸和角落里残留的半张模糊不清的记账单,上面的字迹潦草,根本看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

管家无奈,只得带着家丁们垂头丧气地回府,向礼部尚书如实禀报了情况。礼部尚书听闻后,心急如焚,在厅中来回踱步,心中明白,对方这是有备而来,设下如此阴险的圈套,必定是冲着自己在科举改革中的地位而来,想要借此拿捏住自己,从而影响改革的进程。

与此同时,在那位礼部侍郎老家所在的偏远县城里,气氛却显得格外紧张而混乱。被四皇子买通的地痞无赖们按照计划,耀武扬威地来到县衙,手中挥舞着一纸诉状,口中叫嚷着要讨个公道,声称侍郎的亲戚强占土地,还伪造了各种所谓的证据,什么伪造的地契、假的证人证言等,一应俱全,那副理直气壮的模样,仿佛真的受了莫大的冤屈。

县衙的官员们起初接到诉状时,也觉得事有蹊跷,毕竟这侍郎的亲戚在当地向来本分老实,口碑还算不错,怎么突然就被人告上了县衙,而且还是如此严重的罪名。可那些无赖们极为狡猾,先是重金贿赂了县衙的师爷,让他在一旁帮着说好话,又对负责办案的县官威逼利诱,扬言若是不受理此案,就要去上一级官府告状,说县衙不作为,让县官丢了乌纱帽。

在这双重压力下,县官无奈,还是受理了此案,并且当即传讯了侍郎的亲戚。那亲戚只是个普通百姓,平日里过着平静的农耕生活,哪见过这般阵仗,一听说自己被人告了,而且还涉及到什么强占土地的罪名,吓得不知所措,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他满心的委屈和害怕,却又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只能在县衙大堂上结结巴巴地说着自己是冤枉的,可又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县官见他这般模样,心中对他的怀疑更甚,一拍惊堂木,大声呵斥道:“你既说自己冤枉,可有何证据?如今诉状在此,证人证言俱在,你若不从实招来,休怪本官不客气了!”

侍郎的亲戚吓得面如土色,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又实在是有口难言,只能苦苦哀求县官明察秋毫。

待传讯结束后,他赶忙回到家中,心急如焚地召集家人商议,大家也都没了主意,最后决定派人快马加鞭去京城向侍郎求救,想着侍郎在京城为官,见多识广,或许能有办法化解这场无妄之灾。

消息传到京城,侍郎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一方面担心亲戚受苦,那可是自己的亲人啊,若是因为这莫须有的罪名遭受牢狱之灾,他于心何忍;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这恐怕是有人故意冲着自己来的,想要借此影响科举改革。他深知自己在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出了这档子事,必定是有人想借此大做文章,让他无暇顾及改革之事,甚至可能迫使他退出改革,好让改革陷入困境。

太子和林悦这边,很快也得知了这些情况,他们心中明白,这是二皇子和四皇子开始动手了,一场围绕着科举改革的暗中较量已然拉开了帷幕,且来势汹汹,不容小觑。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聚在一起商议对策,深知若不尽快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林悦眉头紧锁,目光中透着凝重,率先开口说道:“殿下,当下情况危急,当务之急是先稳住局面。对于礼部尚书幼子的事,咱们得尽快找到那个神秘商人,查明背后主使,绝不能让他们以此为把柄,对礼部尚书进行要挟,进而影响改革。同时,我觉得咱们应该向皇帝主动坦白此事,表明礼部尚书并不知情,让陛下知晓这是有人蓄意陷害,也好让陛下心里有个数,以免被人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啊。”

太子微微点头,神色严肃地说道:“林悦所言极是,此事关乎重大,必须尽快处理妥当。那对于侍郎老家的纠纷,又该如何应对呢?”

林悦思索片刻,接着说道:“殿下,咱们得派可靠的人去侍郎老家处理此事,带上能证明侍郎亲戚清白的证据,比如地契等,向县衙说明情况,揭露那些无赖的阴谋。要让当地官府明白,这是有人故意诬陷,不可听信那些无赖的一面之词啊。”

太子听后,觉得此计可行,当下便依计而行,立刻安排了得力的人手分别去处理这两件事。他挑选了几个平日里办事精明、武艺高强且忠心耿耿的侍卫,吩咐他们分成两队,一队去京城各处暗中查访那个神秘商人的下落,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找到线索,追踪到幕后主使;另一队则带着侍郎早就准备好的地契等相关证据,快马加鞭赶往侍郎老家所在的县城,去协助侍郎的亲戚应对这场无端的官司。

可二皇子和四皇子又怎会轻易让他们得逞,他们在暗处还准备了更多的后手,就等着太子等人落入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

二皇子得知礼部尚书派人去查探古玩店,且已经向皇帝坦白此事后,冷笑一声,心中暗道:“哼,想这么轻易就摆脱干系,可没那么容易。”他随即又派出了另一拨更为隐秘的手下,吩咐他们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散布谣言,说礼部尚书其实早就知晓幼子买古玩之事,还暗中支持,那几件珍贵古玩就是他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如今事情败露,才想找个借口推脱责任。

这些谣言就如同那无形的毒箭,开始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迅速传播开来。百姓们听闻后,纷纷议论纷纷,有人信以为真,对着身边的人摇头叹息道:“哎呀,没想到那礼部尚书平日里看着清正廉洁,背地里居然做出这等事来,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而在朝堂上,也有一些原本就对科举改革持观望态度或者心存不满的大臣,听到这些谣言后,也开始对礼部尚书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向皇帝进谗言,请求皇帝彻查此事,莫要让这等品行有亏的官员继续主持科举改革,以免坏了朝廷大事。

四皇子这边,对于侍郎老家的情况也没闲着。他得知太子派人带着证据去处理纠纷后,便又买通了当地的一个讼师,让他在暗地里给那些无赖们出谋划策,教他们如何应对太子派去的人,如何反驳那些证明侍郎亲戚清白的证据,还让他们继续寻找一些所谓的“新证据”,把这水搅得更浑,让事情变得越发复杂难辨。

局势愈发紧张起来,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正越收越紧,将太子等人困在其中,而这场围绕科举改革的危机也在不断升级,让人愈发看不清前路,每个人都在这风云变幻中艰难挣扎,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太子派出的人能顺利找到神秘商人并化解危机吗?那神秘商人既然能如此轻易地消失,想必背后定有高人指点,隐藏得极深,太子的人想要在这偌大的京城中找到他,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即便找到了,又能否顺利从他口中问出幕后主使,化解这场危机呢?还是会被他逃脱,或者陷入对方设下的其他圈套之中,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呢?

去侍郎老家处理纠纷的人能成功证明其亲戚的清白吗?面对那些无赖们在讼师的指点下越发狡猾的应对,以及他们可能制造出的更多“伪证”,太子派去的人能否凭借手中的证据和智慧,拨开重重迷雾,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呢?又或者会被对方的阴谋诡计所蒙蔽,导致侍郎的亲戚含冤受屈,进而影响到侍郎在科举改革中的立场和作用,让改革陷入更大的困境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