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能震撼康德的星空确实是神奇而深邃的。童年时的天空有着巨大的魔力,尽管不认识几颗星星,但每到晚上总要看一看星空,不看的话,就感到缺了点儿什么,看着星空,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满足。
那时的星空果如“笼盖四野”的“穹庐”,如同支撑在大地上似的。地平线上,就有点点繁星,大地被天空抱得紧紧的。那时的夜晚是自然的夜晚,灯光昏暗而稀疏,撼不动屋外的黑暗,夜空中,星星格外的稠密,繁星一颗连着一颗,湿漉漉的,就像水泡的饭粒似的。这种景象现在即使在乡村,也是很难再现的。现在的夜晚则是人工的夜晚,灯光太亮了,空气也不如那时纯净,许多星星都隐去了,挂在夜空中的,也如同减了肥,瘦小了一圈。
童年时的李长山,就听见沈旭说过:“我妈说,天上还有饭勺子星星呢。”当时感到很新奇,真以为还有状如饭勺的星星呢。当时还曾在星空中寻找,可怎么也找到这颗星星。后来看见了眨眼的星星,倒有些牵强,心想,大概这就是那颗饭勺子星吧。
后来明白了,“饭勺子星”指的是北斗七星,而不是一颗星星,北斗星就是一个“饭勺子”,限于记忆力和理解力,小孩子的学舌,很少能不走样。
最先认识的星星是北斗星,这主要得益于听广播,当时有一部小说《闪闪的红星》,广播节日进行联播,有收音机的家庭都在听。许多家庭也有这本书,三四年级的孩子都能阅读。小说的主人公潘东子就是靠北斗星的指引去找在北方的爸爸和红军的。这自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何况北斗星还能指北呢。
于是在广播或大人的指引下,孩子们很快就认识了北斗七星,以及勺口延长线上的北极星。也知道了北斗星实际上是寻找北极星的钥匙,真正指示北方方位的是北极星,而北斗星则是随季节转动的。
随后认识的是被银河分隔的牛郎星河织女星。这是由于民间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七七相会的缘故。
那是的星空,淡淡的银河清晰可见,牛郎星和织女星是两颗亮星,织女星更亮。当时,许多大人认识这两颗星,就指引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由此也认识了它们。
牛郎星两侧各有一颗较暗的星,据说是牛郎挑着的一双儿女;织女星对着牛郎星方向的旁边有四颗近似菱形的小星,据说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这些特征使人们更容易找到它们,也增加了星空神秘的色彩。
七夕时节,正值辽北暑气正盛的时候,晚上在院中纳凉,顺便“卧看牛郎织女星”,是许多人的习惯。在室外的凉爽中遥望浩瀚迷人的星空,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盛夏很惬意的事情。只是看不到鹊桥,倒是有些蚊子围着伺机叮咬,人们用扇子和“蝇甩子”驱逐它们。
天真的孩子不知道传说与现实的差别,以为“七七”晚上,牛郎与织女真的会在鹊桥上相会,迟迟不见变化,孩子就会问妈妈:“怎么不见喜鹊搭桥啊?什么时候搭啊?牛郎织女啥时相会呀?”
这时的妈妈都会说:“他们要在后半夜才相会呢。他们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时没人打扰他们。”
当时的人们,作息是很规律的,夏天时,晚上10点左右也就都入睡了,孩子们更不擅熬夜,睡得比大人还早。
待到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早晨,自然错过了“七七”的后半夜,看不到牛郎织女相会。
孩子们谈起七夕之事,说的都是:“妈妈说,后半夜牛郎织女才相会呢。”可见,这是当时普遍的“知识”。
当时的人们知识匮乏,对于牛郎织女旁边显眼漂亮的“天鹅”,却不认识。
冬季的星空,人们最熟悉的是“三星”。老人们说,没有钟表时,人们分辨时间,白天看太阳,晚上看三星,当然,这里指的是冬季。三星好辨认,其斜下方还有“小三星”,且具有指示时间的作用,因而人们都认识它。
此外的昴星团,也很抢眼,它由七颗聚集在一起的小星星组成,好像一个“蜂窝”,尽管不知其名,人们也认识它,有人称其为“一窝蜂”。也是限于知识,三星东南方向最为明亮的恒星天狼星,人们也不认识。
成年后,李长山看到了星图,认识了很多星座,大多也能从星空中找到它们。但对于井宿八星,在居住的都市,即使在最黑暗无光的所在,那颗最暗的“井宿六”,却怎么也看不到,而回到家乡,却能看得到,整个井宿,形象鲜明,一看就是一组星星。
那时虽然不知有各种流星雨,但夜晚的星空,经常能够看到划过的流星,有的就在头顶划过,向前划出一道黄中带红的光线。
那时,人造卫星数量已经可观,晚上向天空凝望一会儿,总能发现一两颗缓慢遨游的卫星。
虽然那时认识的星星不多,但那挂满繁星,周游于浩瀚夜空的“一千河”,却充满了魔力,是一道令人百看不厌的混沌景象。(您的陪伴,像阳光一样温暖,真心地感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