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父母多是三四十年代的人,他们没有赶上新社会,大都没上过学,不识字。解放后,为了普及文化,新政府办了扫盲班,教广大没上过学的青年认字,这些三四十年代的人,多多少少学会了一些字,会写自己的名字,有的还能粗略地看报纸,但几乎都不会写信。这是六零后父母普遍的文化水平:几乎不识字。
这个年代在乡镇出生的孩子,学龄前没有童话书,他们的最早启蒙,就是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其后,也听其他大人或孩子讲故事。爸爸妈妈那代人没有文化,所讲述的,都是代代相传的故事,从中可以窥见解放前漫长的时期,孩子们的启蒙概貌。
小孩子睡前喜欢听故事。李长山四五岁的时候,到了晚上,兄妹四人就躺在炕上听妈妈讲故事。
经常讲的较长的故事有四个:《老虎妈子》《傻孩子》《王小打柴禾》《漏漏漏》。
一
《老虎妈子》有些类似《小红帽》,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山里的老虎,经常变成老奶奶的模样,人称“老虎妈子”,它先与人接近,然后趁人不注意,将人吃掉。
有个山脚下,住了一户人家,家里四口人:妈妈、两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天,孩子的姥姥病了,妈妈前去看望。临走前告诫孩子,晚上关上门,除了自己回来,谁叫门也不开,以防备老虎妈子。
谁知妈妈在路上,碰上了老虎妈子,妈妈没有识破,就和它拉起家常,讲了自家的情况。老虎妈子探明了她家底细后,就将妈妈吃掉了,然后扮成妈妈的样子,晚上又来到家里再吃几个孩子。
两个较大的男孩子,警惕性很高,觉得事情蹊跷,听声音也不像妈妈,坚决不开门。老虎妈子连蒙带骗,也无济于事,又叫小女孩开门。
小女孩年纪小,没有心眼,又很想妈妈,听老虎妈子喊自己名字,让她开门,就起身下地将门打开了。两个哥哥还没来得及阻止,门已开了,老虎妈子就进来了。
老虎妈子进门后,为了不被识破,就不让孩子点灯,推说走路累了,就睡了。小女孩依恋妈妈,就和老虎妈子睡在了同一铺炕上。
睡到半夜,最大的男孩听到了老虎妈子吃妹妹手指头的声音,被吓醒了。察觉到妹妹被吃了以后,就叫醒弟弟,两人商量后,就以上厕所的借口骗过老虎妈子,逃出了屋子,爬到了树上。
老虎妈子见两个孩子迟迟不归,就感觉不妙,赶紧出门去找,终于发现两个孩子在树上呢。老虎妈子让他们下来,两人坚决不下来,骗它说树上有果子。
老虎妈子急于吃两个孩子,就要求也上树吃果子。可老虎妈子不会上树,两个孩子就提议让它坐在篮子里,由哥俩将它拉上来。接近树顶后,两个孩子一松手,把老虎妈子摔死了。
这个故事很恐怖,当妈妈讲到老虎妈子“咔哧咔哧”吃小女孩手指时,孩子们非常害怕,尤其是小艳梅,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晚上下地解手都不敢自己去,非得妈妈陪她不可。
这个故事是专门讲给孩子听的。故事的寓意是不要轻信陌生人,现在的家长同样也这样教孩子。但《老虎妈子》故事恐怖,使小孩对夜晚和离家较远处充满了恐惧。
这个故事的内容很可能跟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关。东北居民大多是不同时期“闯关东”进来的。早期到来的“移民”,面临的是人烟稀少、鸟兽纵横的环境,动物是这里的“主人”,“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当时情况的生动写照。
在这种环境下,门外的世界是危险的,那里野兽出没,其中不乏虎豹狼熊等猛兽,小孩子一旦遇到,就会遭到噩运。当时大人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孩子,因此就用恐怖的故事情节吓唬孩子,用心应该是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管理,自觉地待在家里,不到远处去。
故事中的“老虎妈子”,虽然是个吃人的妖怪,原形却是老虎。故事中,作为成人的“妈妈”都被吃掉了,足见猛兽威胁之大。
类似的还有“拍花的”等传闻。说是“拍花的”坏人是个老奶奶,手里有迷魂药,见到小孩子后,用手往脑袋上一拍,孩子就迷魂了,乖乖地被“拍花的”领走了。最终命运,不是被害,就是被摘取心肝肺。也许是男孩胆大吧,对于他们有多了一个“割鸡鸡的”,一旦落到他们手里,就会被割掉“小鸡鸡”。
受这种故事和传闻影响,孩子们对陌生人,尤其老太太是恐惧的,怕他们是“拍花的”等坏人。身处看不到家的“远方”时,也是惴惴不安的。
李长山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独自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一个“小卖铺”,距离应该不超过200米,但已经看不到家了。
那是一个冬天,自己应该是三四岁。那天自己来到了河边,河中是平坦的冰面。
小河就在院中,离家很近,小孩经常到这里玩耍。
不知怎地,这一天,李长山起了好奇心,想到更远的地方去。于是就踏上冰面,试探着向前走去。每走一段,就回头看一看,见能看到自家所在的那排房子,就继续向前走。
再往前走,就看不到那排房子了,但可以看到河边,犹豫一会儿后,又向前走了。不久就上了岸,这时就看到了那个小卖铺。
这个小卖铺,李长山熟悉,曾经跟着妈妈来过。这里主要卖酱油、盐、烟卷、饼干、面包等生活用品。从家里来这里,只有冬季才可以踏冰取捷径,其余季节则只能经由房后那条土路到街里,再拐向这里。街里还有其他小卖铺,可以买同样的东西。因此,除了冬季,一般也不在这里买东西。只有冬天,这里才离家最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谢您的关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