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四)

换源:

  二

其余的三个故事则内容杂芜,不是专门的儿童故事,更适合成人听,有的可能是由成人故事改造而来的。

《王小儿打柴禾》情节如下:

有一个善良的青年王小儿,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救了一条受困的小鱼,却不知这条鱼是龙王的宝贝女儿。

后来龙王要报恩,就将王小儿请进龙宫,让他随意挑选宝贝。龙女事先托梦给王小儿,让他只要龙王桌底下趴着的小猫。

王小儿到了龙宫,就只要那只猫。那猫其实就是龙女,龙王虽然极不情愿,也只能言而有信,将这只猫送给他了。

后来,王小儿与龙女结为了恩爱夫妻,生活得很幸福。

有个恶霸,见龙女貌美如花,就想霸占,先是对二人百般刁难,都被龙女一一破解了。后来,恶霸强行抢人,被龙女用法术除掉了。两人从此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这个故事折射了历史上广大人民希望摆脱压迫,过上安宁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以神力除恶霸,透射出了人民无力主宰命运的无奈,也是漫长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成人故事。

《傻孩子》情节如下:

有一天,一个有些傻乎乎的孩子在河里洗澡,结果放在河边的白色裤衩被一只飞跑过来的兔子顶跑了。

小孩沿着兔子跑过的方向去找,结果遇到了一队出殡的。小孩问他们“看没看到兔子戴白帽”,出殡的以为是骂他们,就把他打了一顿。

小孩回家一说经过,妈妈就说他不懂事,应该跟着哭才对。

第二天,孩子又出去找裤衩,遇到了娶亲的,便机械地按照妈妈的话大哭起来,结果又被打了一顿。

此后便是一连串儿这样的笑话,大概有十来次。

这个故事是由一系列巧合拼凑起来的单纯的笑话,几乎没有生活智慧的沉淀,大人小孩都可以听,只不过大人知道它是笑话,小孩却有可能相信这些是真的。

《漏漏漏》的情节是这样的:

有一对老两口儿,家里很穷,只有一头牛是值钱的,也是生活的依靠。老两口儿特别怕牛出什么岔子。

一天晚上,大雨下个不停。老头儿生怕牛棚漏雨,淋湿了的牛会生病,就不住地叨念:“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漏漏漏。”意思是:什么都不怕,就怕牛棚漏了雨。

恰逢一个小偷和一只老虎也想趁着雨天将牛偷走和吃掉,他们听了这话,都以为“漏漏漏”是一个比天地还厉害的角色,心里都有了怕碰上它的阴影。

结果在牛棚,小偷和老虎遭遇了。由于天黑还看不见,小偷以为老虎是牛,就跃身骑了上去。老虎以为小偷是“漏漏漏”,吓得撒腿就跑。老虎一跑,小偷就以为是碰上了“漏漏漏”,登时吓得魂飞魄散。

由于两者都想摆脱“漏漏漏”,都在寻找机会,终于各遂所愿,双双摆脱了“漏漏漏”。

后来,老虎遇到了一只猴子。猴子不相信有这么厉害的“漏漏漏”,就提出现场勘验一下。为防止危险,猴子就用一根绳子将自己拴在老虎身上,约定自己眨眼,就表示危险,老虎就赶紧跑。

结果爬上树了的小偷,见猴子上来了吓得尿了裤子,滴答下来的尿落进了猴子的眼睛里,猴子本能地眨起了眼睛。老虎吓得死命地跑,将猴子活活拖死了。

被拖死的猴子龇牙咧嘴的。老虎见了,气得大骂:“我累得要死,你他妈的还咧嘴笑呢!”

这个故事分明就是一个成人的故事。因为小孩的故事少,也讲来给小孩听。



此后听到的故事越来越多,多数是来家串门的大人讲的。当时家里来了客人后,孩子们都会缠着他们听故事。孩子们聚在一起时,就会相互讲自己听过的故事。这些故事经由孩子们的传播,逐渐传播开来。孩子们成了故事的源头。

有一个“捡金子”的故事。故事说:从前有一座山,山上遍地是金子,人们可以随便捡。但是有一条,就是太阳出来后,天气就变热,能将人热死。因此,一定要在太阳出来前,赶紧走,千万不要贪婪,否则非晒死不可。

大多数人都遵守这样告诫,看到太阳要出来了,无论拣了多少,都赶紧回家,因此都很安全。

有一个人很贪婪,只想着多拣一些,眼见太阳就要出来了,仍然不肯舍去脚下的金子,老想着再拣一些。眼见太阳露头了,才想回去。可是捡的金子多,太沉了走不快,也不舍得扔掉一些,结果没走多远,被活活晒死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白,就是为人不要贪婪,否则会有杀身之祸。(感谢惠览和厚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