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冲突激烈、火药味十足的婆媳矛盾故事,有关夫妻关系的故事,就平淡得多了,主要是些家庭琐事。这也折射出当时家庭稳定的现实。
一个故事讲,有一家的媳妇不会做针线活,丈夫很不满。有一天,媳妇说要给丈夫做一双袜子,丈夫很高兴。
晚上回家,却没见到袜子。向媳妇询问,才发现媳妇将布缝在了镐头上。
丈夫气得拿起镐就要打媳妇。媳妇边跑边大声喊“救命”。
邻居老奶奶听了,就问是怎么回事儿。媳妇说,丈夫在用袜子打她。
老奶奶一听就乐了:“袜子打人能多疼啊?”媳妇不好声地喊道:“可这袜子是铁的啊,能出人命啊!”
另一个故事讲,有一家媳妇日子过得很细,做菜舍不得放油,很难吃,丈夫非常不满。有一天,丈夫忍不住发泄了压抑已久的愤怒。媳妇也觉得有些过分,就答应明天做菜多放点油,丈夫很是期待。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吃饭时,菜中依然没有香味儿。丈夫见媳妇言而无信,气得把桌子给掀了。
媳妇很委屈,辩解说今天多放了一倍的油呢。原来,平时做菜,媳妇都是用筷子头在油中蘸两次,用蘸出来的油炝锅,今天蘸了四筷子头呢。
还有一个故事讲,有一家的媳妇对丈夫说自己不好看很不服气,就对丈夫说,人家媳妇好看,是因为有化妆品,自己要是有,抹在脸上照样好看。
丈夫听了,就给她买了“雪花膏”、胭粉等化妆品,并让她明天装扮好,他晚上回来看。
待丈夫晚上回来,满腔的期望顿时成了泡影。原来,媳妇将所有化妆品都涂在了脸上,打扮得像个鬼似的。
丈夫气坏了,当场将媳妇打了一顿。然后两人各自头向一隅,谁也不理谁。
过了一会儿,丈夫的气消了一些,不禁回头看了一眼媳妇。但见媳妇哭过的脸,化妆品被泪水冲得红一道白一道的,滑稽极了,便忍不住笑出声回来。
媳妇见状,就不乐意了:“不看好了就打。看人好看,你又乐了。”
这些故事,也反映了社会的巨变:买衣服取代了做衣服,有些妇女已经不会做衣服了;生活必需品贫乏,食用油不足,做菜放油少;化妆品走进了人们生活,有些妇女不太会用。
四
六零后的童年故事,种类多样,内容庞杂。多数来自深厚的传统积淀,是解放前漫长时期儿童启蒙的缩影,少数则是新故事,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个别的还有外国故事,如俄罗斯的《狐狸和狼的故事》。
占比最大的传统故事,少数是有些教育意义的,如不要轻信陌生人、为人不要贪心、做事要有耐心、不要做坏事等,但内容散乱,不系统,碎片化特征明显,对实际生活的帮助不大;多数是纯粹的笑话,主要是由一系列巧合构成的无厘头笑话,其目的只是让人们在沉重的生活中开心地乐一乐。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各个时期都有的“荤段子”,那时的人们也不能免俗。孩子们自然不解其中的寓意,吸引他们的是故事发展的戏剧性和笑点。比如,有一个故事讲到:有一对小夫妻晚上睡觉时,妻子探索起了丈夫的身体。恰巧有两个小偷来偷东西。白天他们已经在墙上挖好了洞,此时想趁着主人熟睡,爬进来偷东西。
第一个小偷刚露出头来,就听到了妻子对丈夫说出的探索结果:“一个。”
小偷一听吓坏了,以为主人发现了自己,赶紧退了出去,并告诉同伴,自己被发现了。
同伴觉得奇怪:黑咕隆咚的,不应该呀!于是亲自爬了进去。
可巧,这时妻子又有了新的发现:“俩。”
小偷吓坏了,以为自己也被发现了。赶忙爬了出去,拉着伙伴一起跑了。
小偷很想弄明白这家主人是怎么发现自己的。第二天一早,就装成卖山里红的,在这家门口叫卖。
小夫妻被叫卖声吸引了出来,当他们仔细地看货色时,突然发现有两个连理的山里红,妻子就拿了起来,对丈夫说道:“这就是昨天的那俩。”
小偷见自己又被识破了,吓得丢下篮子就跑了。
有比较才能鉴别。对比其后不久的学校教育,就能感受到解放后社会的进步有多大!不仅学龄孩子都能上学,所学的课程,如“算术”“语文”等,教授的都是以后实用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语文》中的课文,如《小马过河》《小蚂蚁和大风伯伯》《盲人摸象》,都是富于哲理的故事,能使人终生受益极。
此后的孩子就幸运了,他们有童书可看,而且从黑白书很快就发展到彩色书,那些杂芜的传统故事,也就结束了历史使命。多数成了岁月的尘埃,少数走进了《民间故事》。
(感谢您的关怀,感谢您的帮助,感谢您为我做得一切……)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