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一)

换源:

  一

李长山到了八岁,按照规定,上小学了。

当时的岁数,通行的是“虚岁”,即出生的那一年是一岁,第二年就是两岁。当时记生日习惯用阴历日期,出生年,则用阳历年份,或者说属相,即“属什么”的,因此,多数人的生日是“阴差阳错”的。用虚岁算年龄,极端的情况是,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第二天就两岁了,实际上出生才两天。

那时的入学年龄,指的也是虚岁,八岁的孩子,其实是六七周岁的孩子,和现在的入学年龄差不多。当时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晚一两年上学的孩子也不罕见,学校对此是宽容的。

入学前,要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这些自然是家长按照学校的要求准备的,即将入学的孩子还不会料理这些。

这些用品包括书包,语文课用的“田字格”本,算术课用的“算草”本,文具盒、铅笔、橡皮、格尺、铅笔刀等。这些都是从商店买来的,那里常年卖这些文具。

这些学习用品是很神气的。绿色的小书包棱角分明;铁制的铅笔盒,正面印有活泼可爱小学生的彩色图案,里面印有乘法口诀表,充满了文化气息;铅笔的笔杆有着多种颜色和形状,蓝的、红的、绿的……五光十色,形状有圆的、多边形的;橡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色彩也丰富多样,有的还和铅笔杆连在一起;格尺的长度都是统一的20厘米,与文具盒的尺寸相匹配,能够放进里面;铅笔刀是折叠的,削铅笔时将刀片从刀鞘拉出来,用完后再放回去,刀鞘由两个铁片组成,靠下边的部位留有半圆形缺口,这里可见刀片,其作用是捏住刀片将其拉出来;还有一种自动铅笔刀,称为“铅笔拧子”,它有一个圆形插入口,削铅笔时,只需将铅笔一端伸进去,然后握住铅笔转动即可。

这些用品是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很契合孩子们的情趣,深受孩子们喜欢。

当时是春季入学,时间是3月1日,在李长山二年级时,改为了秋季入学,时间是9月1日,李长山他们,上小学的时间实际是五年半。

当时实行的是就近入学,镇里有三所小学,离李长山家最近的是“新华小学”,距离在200米左右,五分钟就能到校。

入学报到,是妈妈带着去的。初次斜跨上小书包,李长山感到很新奇,衣服也被妈妈洗的干干净净,以新的面貌走进了新的生活。

学校在一个大院子里,院子很大,由房子和院墙围起,方圆一百多米,有约一百间房子。南北两面是房子,南北相对各开一扇门,上学时开启,放学后关闭;东西两边建有围墙。这里解放前是一家大地主的当铺,解放后成为了学校。

妈妈将李长山带到所在班级教室,交给在门口迎候的班主任老师,说了几句感谢和请老师关照之类的话后,就离开了。

老师随即将李长山送进教室,并让他找个座位坐下,先等一下。

到了规定时间,新生都到齐了,老师就走进教室,关上屋门,走上讲台。介绍完自己和对同学们表示欢迎之后,就开始点名。点到名的同学要站起来,并喊一声“到”。点名的作用,一是清楚谁没来,二是认识一下同学。

点完名以后,老师就开始给同学们分配座位。

教室共有五排座位,分为三行,两边的两行靠着墙,中间的一行两边留有空隙,作为同学进出的通道。桌椅数量是按照每班的学生数配置的,三个人一桌,由于人数原因,个别的有两人一桌的。

座位是按照学生身高排定的,个子小的在前排,个子高的在后排,以便不遮挡或少遮挡视线,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黑板。

每张桌子有两个抽屉放书包,这就意味着每桌总有一人的书包没处放,只能挂在桌子边。

李长山个头中等,被分在了第三排左侧那行座位上,同桌的一个是男孩,叫齐玉军,一个是女孩,叫傅玉洁。每个人在座位上的位置也是老师指定的。李长山在靠墙的位置,齐玉军在中间,傅玉洁在靠过道的位置。这就意味着,齐玉军总会有一个抽屉用,因为中间位置的同学,没有地方挂书包,而李长山和傅玉洁,只能有一人占用另一个抽屉。

座位排定后,老师让大家坐好,讲了一番课堂纪律:要按时上下课,上下课时要起立,课堂上要注意听讲,听课时要坐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回答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按时完成,要讲的新课要提前预习,因病因事不能来校,事后要补请假条。

关于书桌上的抽屉怎么分配,老师没有说,而每行座位的轮换,是作了规定的,就是每个星期轮换一次,以使每个同学都有居中的机会。

接下来就是发课本。老师将每行同学分为一组,每组指定两个同学跟着老师到办公室取课本。取来后,老师将每种课本放成一摞,按组让每桌的一位同学依次到讲桌前领取本桌同学的课本,回到座位后,再分给其他同学。

没多长时间,课本就分好了。同学们第一次拿到散发着墨香的课本,都很兴奋,纷纷翻看着书页的内容。老师嘱咐同学们要爱护课本,回家后,最好包上书皮。

老师又交代了一番,每天八点上课,教室七点半开门,同学们要早点到校,最少提前十分钟到校;门边贴有课程表,大家自己看一下。说罢,就放学了。第一天的学生生涯就此结束。

(感谢您的关心和青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