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李长山很是兴奋,妈妈见了,心也踏实了下来,于是就问在学校的情况,如同学怎么样,有没有认识的,老师好不好。
李长山就将今天上午经历的一切都向妈妈说了,并说老师姓李,对同学挺好的,班级里有一个北院的赵东旭,两人认识,其余的都不认识。
说完,就将书包中的书拿出来,让妈妈看,并说老师还让包书皮呢。
妈妈早有准备,两年前长空上学时,老师也让包书皮,长空最初的书皮,就是妈妈给包的,以后,长空自己就会包了,不用自己代劳了。
学校发的课本有三本:《语文》《算术》《图画》,其中,《语文》《算术》厚一些,《图画》薄一些。妈妈用报纸将三本书包了起来。妈妈不会写字,长空放学回来后,就让他用铅笔在每个书皮上写下了书名,以便长山用书时,不会拿错。
二
李长山所在班级为一年级一班,教室在南大门西侧房子的第二间,门框上挂着“一(1)班”的牌子。教室朴素而庄重。讲台在西侧,是用青砖垒砌的平台,三块砖高,放着一张木制的讲桌,有两个抽屉,用于放备课本、粉笔、黑板擦等教学用具。
讲台的中间是一块教学用的黑板。黑板上方是一张毛主席的彩色画像,画像两侧是标语,左侧是“好好学习”,右侧是“天天向上”。
讲台前面就是学生桌椅。学生的座椅并不是椅子,而是一条长凳,上课时,三人都坐在这条长凳上。
桌子上的两个抽屉,中间的同学必然要占一个,另一个则是两边的同学谁先到谁占一个。
第一天正式上学,傅玉洁来的比李长山早,因此占了一个,李长山只好将书包挂在桌边。
第二天,李长山来的早,碍于昨天的“惯例”,依旧将书包挂在桌边。傅玉洁到了以后,见自己一侧的抽屉留给了自己,而李长山的书包却挂着,先是一愣,随即让齐玉军将书包移过来,把另一个抽屉让给李长山。傅玉洁对李长山解释了原因:“谁先来,抽屉归谁。今天你先来的,就应该归你。”
李长山有些不好意思:“你用吧,我挂着挺好的。”在李长山的意识里,让着女孩点儿是应该的。可傅玉洁坚决不同意,随手将书包挂了起来,以此终结了李长山的谦让。
傅玉洁的妈妈是初中老师,由于家庭的原因,做事大方得体,学习条件也得天独厚。李长山很是羡慕。
比起学前听到的故事来,学校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极其鲜明地凸显了出来。令人感到进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崭新的世界。
当时的主课是“语文”和“算术”。
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内容是拼音和词语,以及短课文。文字虽然不多,却配有丰富的插图,助力孩子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生动活泼,很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比如,“上”“中”“下”,是一组方位词,放在一起,系统性很强,还配了一幅梯子插图,三个孩子分处上、中、下不同的位置,借以形象地表达字义,文字上注有拼音。“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老师”“同学”“上课”“做操”“唱歌”,也是这样组合和配图的。
拼音是和字词同步穿插着学习的,上一课学字词,下一课学拼音。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文字由它注音,自然应该先学。学会了拼音,没学过的课文,其中的生字就能照着拼音念出来,也就拥有了自学能力,至少识字快了。低年级的课文,生字都注有拼音,目的也是便于学生学习。至于给学过的字注音,就更没问题了。
拼音是按韵母、声母学习的。韵母先学a、o、e,再学i、u、ü,每堂课讲几个,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会、记牢,一个学期下来,ai、ei、ui,an、en、in、un,ang、eng、ing、ong等就都学完了。小孩子的记忆力也很好,多数同学都能滚瓜烂熟。
声母学习也是这样,从b、p、m、f讲起,再讲d、t、n、l,一个学期下来,zh、ch、sh、r,z、c、s等,也都学会了。
拼音也配有插图,如a,是小朋友看病时张着嘴,o是啼叫的公鸡,e是鹅,i是衣服,u是乌鸦,ü是鱼,b是一个大姐姐在播种,p是一个小哥哥在泼水,m是一个小姐姐在磨镰刀,f是一个小女孩搀扶老奶奶。
当时讲课的方式是,老师先把讲授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然后讲解怎么写,是什么意思,读什么,最后再带领学生朗读,一般要读好几遍。上语文课时,课堂上确实是书声琅琅。(感谢您一路陪伴,领略异时风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