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拼音时,除了韵母的四声,如“ā、á、ǎ、à”外,还有一个注音问题,就是将音注在哪个韵母上。单韵母好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注在上面就是了。对于复韵母,问题就来了,注在哪个字母上呢?
当时人们的生活普遍拮据,每年一块五的学费交起来都拖拖拉拉的,更没钱买字典。当时的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学校才要求买《新华字典》,一二年级的孩子是没钱买字典的。因此,当时的知识是靠课堂讲和读课本学来的。
对于注音,爱学习肯动脑的孩子,自然会在课本中找实例,但这样,一是效率低,找起来很费事,甚至找不到,二是没有明说的规则,缺乏可靠性、安全感,孩子们自然就查过即忘,形不成知识积累。
对着这个知识点,李老师的讲授的规则干脆明了:“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前两句还押韵,便于孩子记忆。
有了这个规则,怎么注音就不是问题了。遇到猫的拼音“māo”,就知道将音注在“a”上,遇到游的拼音“yóu”,就会把音注在“o”上,同样水的拼音“shuǐ”,音注在后面的“i”上,柳的拼音“liǔ”,音注在后面的“u”上。
掌握了这个规则后,李长山在注音问题上从未出现过问题,无论在考试中,还是实际应用中。参加工作后,发现许多大学毕业生对拼音仍然掌握得不好,李长山不禁赞叹起李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庆幸自己得到了学习“真谛”。
对于“ü”的写法,也有些特殊,有时保留两点儿,写成原本的模样“ü”,有时则省去两点儿,写成“u”,与“i、u、ü”的“u”一样,但不读“乌”,仍读“吁”,因为它“ü”的省略写法。
这一特殊规定,也令孩子们头疼。乡镇的孩子质朴,只会学,不会自己思考,尤其是一年级同学,老师讲过的才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老师没讲的,就一头雾水。学生做作业时,经常因不得要领而出错。
李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也用两句话给出了简单好记的标准:“ü遇n、l,两点必搁;不遇n、l,两点省略。”
老师这么一讲,同学们都明白了,从此不再含糊了。
这些简单实用的口诀,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它们生动形象又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住。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影响使用。
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增加,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汉语拼音有其特殊规律,声母和韵母要能拼出自然而然清晰明确的音。并不是任意声母和韵母都能拼出这样的音来,比如“d”和“ü”就拼不出音来,而“d”和“u”却能拼出“嘟”来,同样,“j”和“u”拼不出音来,而“j”和“ü”却能拼出“居”来。可见“u”和“ü”是两个神奇的存在,绝大多数声母只能和它们其中的一个拼出音来,唯有“n”和“l”例外,它们和“u”“ü”都能拼出音来,如“l”与“ū”能拼出“撸”,“l”与“ǚ”能拼出“吕”。“n”与“ǔ”能拼出“弩”,“n”与“ǚ”能拼出“女”,因此才有了“ü遇n、l,两点必搁”的规律,此时的“u”和“ü”非区分出来不可,而其它声母则无须区分,因为他们只能与两者之一拼出音来。
这一规律无论是一个老师总结出来的,还是老师群体总结出来的,都是“妙手偶得”,很了不起,学生非常受益。
汉语拼音还有一些奇妙的地方,有的音拼不出来,如“二”,拼音注成“èr”,并不是实际的发音,有的能拼出音来,却没有字,如“pia”“bia”“biang”,拼出的音是清晰分明的,却没有相应的文字,辽北就有许多类似的音,能说,不能写,如“打啪叽”,实际的音是“打pià叽”,“老虎妈子”,实际的音是“老虎miā子”。
有的拼音也会令人尴尬。遇上一个声母和两个单韵母相拼的字,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所谓两个单韵母,是指一个字的拼音中有两个韵母,如“团”子,它的拼音是“tuán”,其中就有“u”和“an”两个韵母。这类字的拼音方法是,声母先和第一个韵母相拼,第一个韵母用“一声”,不表音,拼出音后,再用它和第二个韵母相拼,第二个韵母用“二声”,表音。如“团”的拼音过程如下:“t”与“u”先拼出“突”音,再用“突”音与“án”相拼,拼出“团”音。如果碰上声母是“b”,其中的一个韵母是“i”,如“遍”字的拼音“biàn”,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尴尬。(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付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