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李长山和谢义、杨立宁、孙金强四人在河边打“香油罐”玩儿。
“香油罐”是水中一种奇特的昆虫,学名“水黾”,当地人不知它的学名,因它身体有香味,就叫它为“香油罐儿”。
“香油罐”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它能趴在水面上,而且行走如飞。它身体细长,多为黑色,有三对足,前面一对较短,另外两对足很长,给人的印象是有四条长腿。
它们经常成群或三三两两地在靠近岸边的水面上或停或行,行走时在水面上留下点点涟漪。孩子们一旦发现,就想捉到它,闻它身上的香味儿。
这一天,几个孩子用树枝,经过一阵激烈的“战斗”,打翻了一只未及逃脱的“香油罐”,随即用树枝向岸边划水,将它引向岸边抓起。大家轮流着闻着听它黑翅白肚身体散发出的香气,洋溢着捕获成功的喜悦。
谢义更是忘形,他一边闻着“香油罐”,一边给它拼拼音:“‘x’‘i’‘西’,‘西’‘āng’‘香’;‘y’‘óu’‘油’……”
几个孩子虽然同年级,却不在一班。或许分班时,学校有意将同一住处的孩子分开,以免他们因为熟悉,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影响课堂纪律。
谢义“香”的拼音,引来了杨立宁的一段小故事,大家听了既惊愕又新奇。
原来,杨立宁所在的一年三班,上星期二的语文课上,张老师让同学们练拼音。开始时,大家举手踊跃,声音也洪亮,气氛很活跃。可是到了拼“表”时,教室里顿时沉寂下来。
原来,按照规则,拼这个音时,第一步是将“b”和“i”拼出一声的音来,可这个音实在不好出口,谁也不举手,有的同学低下了头,有的心跳加快,有的面有羞色。
张老师是一个三十左右的女老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心里还纳闷呢:大家怎么突然静下来了?看了看自己的衣着,没发现有问题,于是就点起名来:“李明,你来拼。”
坐在第二排的李明扭扭捏捏地站起来,低声儿急促地拼到:“‘b’‘i’‘逼’,‘逼’‘ǎo’‘表’。”对于“逼”音,声音尤其的小。
张老师似乎未察觉出问题,或者认为问题不大,就按提问的惯例,多提问几个同学。
“谁接着拼?”张老师问罢,又是没有反应。
度日如年的一阵沉默后,语文课代表胡朝晖举起手来,打破了僵局。
张老师很高兴,就点了她的名。胡朝晖是二年三班班主任陈老师的女儿,学习成绩拔尖,语文成绩更突出,因此当了语文课代表。
只见她大大方方站起来,出口就震撼了全场:“‘i’‘ǎo’‘咬’,‘b’‘咬’‘表’。”
这绝对是天才的回答,大家顿时脑洞大开:原来还可以这样拼!打破常规,将两个韵母先拼,然后再与声母相拼,就规避了“b”“i”相拼,避免了尴尬,而且最终拼出来的音一样!
大家都心服口服,气氛陡然转为了活跃。老师再提问时,又纷纷举手了。被选中的同学,复述了胡朝晖的聪明才智。
从此,大家又学会了一招,很管用的一招。
杨立宁的讲述,大家听后都陷入了沉思。这个故事,比班级里的各种琐事,如哪个同学的橡皮丢了;哪个同学在书页上开个小孔,在后页画一个黑点,然后上下左右移动小孔,仿佛眼睛在转等,要深刻得多。讲上述琐事时,大家往往哈哈一乐,再说上几句:“这小子真笨!”“这家伙真会玩儿!”。而这次,却不是这样。
在一年一班,李老师没有过这样的提问。是李老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刻意避开了,还是在多年的教学中就没碰上过这样的问题?那么,胡春晖的拼法是从哪来的?能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吗?肯定不会。准是她妈陈老师教她的。可是她妈要是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怎么会想起来教女儿这些?这种实用变通的拼法,难道只有陈老师知道而李老师不知道?应该是不可能的。
想来想去,这些技巧,是学校语文老师共同的财富,是长期教学实践的结晶。像李老师这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是有意规避这种窘境的。毕竟拼音教的是规则,不必要也不可能每个字都要练习拼。不讲那种拼法应该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试想,如果讲这些,必然要针对带有“b”“i”特定字的拼法,这样的话,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如果不举这样的例子去讲,那不是“画蛇添足”吗?对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不是一种干扰吗?再联系到张老师的年轻,经验少,肯定是“误打误撞”了。
不管怎么说,李长山从中又学会了一招。由此也长了一个变通的心眼,遇到问题,总要想一下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下里巴人,承蒙惠览。衷心感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