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五)

换源:

  三

对李长山等小学生来说,语文课中的字词、拼音并不难学,这些都是清晰明确的知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毫不含糊,只要用心学就行,而且学会后,心中还充满了喜悦,学会的越多,喜悦越大。

最难学的是课文分析,即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它们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是由人总结出来的,而每个人总结可能并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这对于习惯标准答案的学生来说,无异是一件无所适从的事。那时的课外读物只有“小人书”,没有课文分析方面的指导读物,唯一的办法就是听老师讲,在李长山的记忆中,没有老师讲总结方法、技巧的印象,老师即使有过类似的讲述,质朴的孩子也不可能听得懂。

孩子们对这些内容是犯怵的,学习起来就很被动,对老师讲的话,往往是靠脑袋记,不会做记录。低年级的孩子,认字不多,也做不了记录,也没有专门的记录本,有的只是紧巴巴的作业本。遇到老师让自己讲“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往往是将课文内容重复一遍,谈不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一次语文课,学习《小马过河》。李老师完课文后,让学生讲述各段段落大意。其中的第一段落,内容是这样的: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对于这一段落的大意,第一个被提问的郭福泰,是这样回答的:“有个马棚里住着母马和它的孩子。有一天,母马问小马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高兴地说,能啊,我很愿意。母马说,那你帮我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回答的“段落大意”和课文差不多。李老师听罢笑了笑,又提问其他同学。接着被提问的两三个同学,循着郭福泰的路数,作了差不多的回答。

李长山心里“咚咚”地跳着,唯恐提问自己,被提问了,也只能是这个水平。这时,傅玉洁举手了,李老师就让她回答。

傅玉洁站起来,语音清晰,不紧不慢地答道:“小马愿意为妈妈做事。”

李老师很满意,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傅玉洁坐下。

李长山不禁暗暗羡慕:有当老师的妈妈就是好,会总结段落大意。

最后总结中心思想时,被提问的同学仍旧不得要领,还是老一套,将故事重复一遍:小马遇到一条河,问老牛水深不深,能不能过,老牛说水很浅,能过;问小松鼠,小松鼠说水很深,还淹死过同伴,不能过。小马不知怎么办,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说,老牛很高,松鼠很小,河水对它们来说,深浅自然不同。你要自己试一下才知道深浅。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到河边下水试了试,发现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深,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浅,但能过去。

几个同学的回答,自然不能让李老师满意,于是又提问了傅玉洁。傅玉洁的回答仍然保持了高水准:“《小马过河》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不能只听别人的经验,要靠实践解决。”

李老师听到了满意的答案,就不再提问了,转而对同学们说道:“傅玉洁同学总结得很好。大家要向她学习,动脑筋思考。‘中心思想’意思就是,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而不是把课文复述一遍。课文中,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水到底是深是浅,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这才是关键。小马最终是靠蹚水过河的。所以,遇到不了解的事情,要靠亲身实践去解决,这才是《小马过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李老师说的道理,大家打心眼里赞同,可就是学不来。下次遇到同样问题,仍是一头雾水。究其原因,一是小学生还不具备成人的提纲挈领的能力,他们需要的是明确的结果或方法,擅长的是学习或模仿,而当时并没有“如何提炼段落大意”“如何总结中心思想”之类得指导书籍或范文,老师也没有把所学课文中这样的内容整理出来印发给大家做“模版”,学生想“画瓢”也找不到“葫芦”,自然不知怎么画,老师的要求实际上“可望不可即”;二是怕出丑,犯怵心理很强,而越犯怵心里越排斥,越发的学不好。因此,当时的孩子,普遍存在这方面的短板。年级越高,语文成绩越不及算术成绩。一二年级时,得“双百”还很容易,三年级以后,语文就很难得满分了。

对作文就更犯怵了。小学时尽管作文不多,要求的篇幅也不大,但多数同学都头疼。

在小学生心中,课文里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对于像《小马过河》这样的寓言,也认为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与真实有着同等的地位。而作文,就跟课文一样,内容也应该是真实的。

而作文是有要求的,要有热烈的场面,如“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要有旺盛的斗志,如“争先恐后”“废寝忘食”,要有良好的风貌,如“步伐有力”“衣着整齐”等,而实际情况很少这样,因此大家普遍认为作文“假的”,“瞎编的”,心里抵触。

其实,作文是文章的幼苗,是日后文章写作的基础。自然也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提炼出时代精神,个人或社会生活的闪光点,要讴歌美好,引领时代。

可是,这些作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当时的学生并没有概念,可能老师也讲过,结果却是“对牛弹琴”,总之同学们无感。

对作文的抵触一直持续到了中学,中学生作文也普遍不好,后来高考时,语文成绩不高的考生居多,根本原因就是作文得分不高,当时在100分的总分中,作文占40分。庆幸的是,初中以后,教辅书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加,后来又有了《语文报》,学生了解了更多的作文知识,看到了许多范文,渐渐开窍了,水平渐渐提了上来,否则,高考语文成绩会更差。(谢谢您一贯的支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