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六)

换源:

  四

“算术”虽然比“语文”抽象,却也不难学。一年级时,主要是一位数加减法,以后逐渐发展到两位数、三位数加减法,以及从简到难的乘除法,简单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如长×宽等于面积,三角形体体积等于底×长×高÷2,梯形体体积等于(上底 下底)×长×高÷2,学生据此能够计算土地面积、土方量,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算术是地地道道的自然科学,结果黑白分明,不是对,就是错,丝毫不含糊,适合小学生认知。只要建立起“数”的概念,掌握了“数”与“量”之间的关系,熟练了个位数相加的结果,如“1 9=10”“2 8=10”……“5 5=10”,以及“5 6=11”“6 6=12”……“9 9=18”,加法计算就没问题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将加法的和看作被减数,一个加数看作减数,另一个加数就是差。搞明白了,减法计算也没问题了。乘法只要背熟乘法口诀,就不难计算了,而乘法口诀,一般的铅笔盒内就有,结合计算,看多了都能背得滚瓜烂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遵循对减法的认知,也容易学。至于面积和体积计算,只要明确规定,记住公式,就没问题。

刚学算术时,有的同学靠数小木棍进行加法计算,拿出与两个加数相同数量的木棍,放在一起,数出个数,得出结果,由此建立“数”与“量”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靠数手指,得出结果。多数同学上学前就掌握了简单的数与量关系,不借助工具就能算出结果,有时也掰手指验证一下。

由于最初的加减法很简单,孩子们容易开窍,因此,低年级学生,测验或考试时得满分的很多,孩子们学得也很轻松。

除了“语文”和“算术”,还开有“图画”“音乐”和“体育”课,三年级时还开有“书法”课,内容是写毛笔字。

这些课程,一般不考试,即使考试,也不计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有些课只是某些年级才开,因此学生上课很轻松,没有压力。比如“图画”“书法”课,只要认真听讲,完成布置的作业即可,至于画得写得好坏,老师给出什么成绩,则无关紧要,跟着课程安排学完就是了。“音乐”课也是如此,一切听老师安排,让集体唱就集体唱,让单独唱就单独唱,该考试就考试。因此这些课并没学到真正的技能,只能算作启蒙,对它们有个粗浅的认识。当然,“音乐”课中,也学会了唱几首歌,有的韵律和歌词,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比如有一首老师说“很难唱”的歌,歌名忘了,而歌词“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以及曲调,至今萦绕在耳,还能准确无误地唱起来,因为当时唱了好多遍,也没觉得怎么难唱。

体育课也很很受欢迎,上课和玩儿差不多,除了走步、跑步外,还有打垒球、推铅球、跳远等项目,冬天跑步还能使身体暖乎乎的,有些项目虽然有考核,但标准适宜,能够通过,因此,孩子们爱上体育课,既锻炼了身体,也松弛了课堂上绷紧的神经。



辽宁英语课开得早,李长山上小学四年级时,就是开了英语课。当时以为全国都一样,读大学时才知道各省的情况并不相同,多数省份中学时才开英语课,有个别的学生就没学过英语,当时高考,英语只占30分,只要其他科目成绩好,英语得0分也能上大学。上大学后,班里就安排其他同学帮助这样的同学补上基础课。可见,辽宁的英语课,在全国是开得早的。

当时,并不知道新年级有英语课,此前也不没听说过有英语课,拿到课本时都既诧异又新奇。封面上有“英语”字样,翻开课本,前面有两个儿童挥舞花束的插页,下面印的是英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李长山正在揣摩英文字义时,陈军走了过来,得意地说:“不知道啥意思吧?告诉你吧:热烈欢迎!”

“热烈欢迎”与画面很符合,李长山觉得陈军真的事先向别人打听过,就又翻到了第二个插页:“这个是什么意思呢?”陈军犹豫了一会儿,肯定地说:“欢迎再来!”李长山听了,就有些嘀咕,似乎没有这样说的,于是就将信将疑起来。

后来学习了才知道,这两句话根本不是陈军所说的意思,他是不懂装懂,欺骗同学的。

小学的英语课,先是学习26个字母,穿插着学习一些单词,学习方法主要是跟着老师读。那时不学音标,也不知道英文也有类似拼音的音标,由于课文中的单词没有音标,也没见到过英文字典,自然就没有音标的概念。

当时没有录音和录像,单词怎么念,全凭老师教,学得对不对也不很肯定,因此除了课堂上跟老师念,以及玩耍时蹦出几个单词,一般都羞于开口,生怕出丑。那时的孩子,怕出丑的心理很强烈很普遍,因此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中学时也是如此。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不同,同一个动词“是”,不同人称用的不是一个词。老师为了教好课,也是费了一番心思,总结出了“我是am,你是are,他是is”,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很有用。

当时学习的内容虽然简单,却给后来的英语学习,打下了第一块奠基石。(感谢您一路的支持与陪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