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九)

换源:

  学校没有工具,挖沟所用的工具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铁锹。各班以座位所在的行为单位,分为三组,分段同时开挖。沟宽约半米,深约一米半。

这种“强体力劳动”显然不适合女生,因此女生没有参加。当时各班人数在四十左右,男女比例大致一样,男生约二十人,每人约半米,大家觉得容易完成,个个信心慢慢。

可真正挖起来就不轻松了。挖沟从下午一点半开始,直五点多钟才挖完,持续了三四个小时。

开始还很轻松,用脚将铁锹踩进土中,在双手握铁锹把,将土挖起,堆在一边。多数孩子也是第一次干这么累的活,挖不到十锹,就抬不起胳膊来了。于是换人接着挖。

刚开始时,歇了一会儿后,还能接着干一会儿,歇息时也是坐在地上,后来,歇息的间隔越来越小,人也直接仰躺在青草上。

越往下挖越吃力,把挖出的土扔上来,付出的气力越大,大家都感到浑身酸软无力,上衣都湿透了。

半个小时后,挖沟就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每个人都在苦苦地支撑着。

身高体壮的同学,付出的汗水更多,如郭福泰、张宏革等,挖出的土方比别人多出许多,不过他们没有怨言,大家都在“熬”着,谁也没偷懒,谁让自己力气大呢。

李长山力气中等,贡献自然也一般,力气小的同学,出的活也相应小些。但大家都是能多挖一锹,绝不少挖一锹,喊自己替换别人,都不推脱,只不过干得越来越慢了。

到了五点多,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大家虽然长出了一口气,却没有心思庆祝,听到收工令后,各自带着自己的铁锹,疲惫地回家了。

有田地就需要肥料。学校没有料源,只好向学生摊派。冬季放寒假前,学校都会给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下达交粪任务,每人多少斤,鸡粪、马粪都行,在规定的日期交来。当时每家也就养几只鸡,鸡粪指望不上,只能去拣马粪。

当时的马车是乡镇主要的运输力量,生产队、农场都有马车,它们每天都在大大小小的路上经过。当时有专门拣粪的,背着粪箕子,到处去捡。由于白天不易捡到,学生们就早起去捡。当时的任务量也不是很大,也就是一二十斤,三五个早上,就能拣够。

拣粪的那几天,天刚放亮,李长山就起来了。穿好衣服后,就挎着土篮、拿着铁锹,戴上“手闷子”出门了。

手闷子是东北冬天用的一种棉手套,它有两个指套:拇指一个,其余四指一个。为了使用方便,通常用一根线把两只手闷子缝成整体,挂在脖子上,以便摘下的手闷子,有地方挂。

马路上车多,容易拣到粪。小路很少过车,少有或没有马粪可拣,学生们一般不去。在乡镇,没有道路清洁的要求,马可以自有上路,随地排泄。沿着马路走,不时就有一辆马车经过,马总要排泄,一个早晨,通常能遇到几处马粪。看到后,赶紧停下来,放下土篮,用棉鞋辅助铁锹,将马粪铲进土篮里。

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能拣到三五斤马粪,回家后,在院子里找个不碍事的地方堆起来。到了规定的日子,用土篮子装着,提到学校,登记好班级、姓名,称量的斤数后,将它们提进放粪的房间倒在粪堆上,任务就完成了。

有时,生产队人力紧张时,学生也要去支农。

三年级时,李长山和同学们参加过一次支农劳动,帮助附近的一个生产队起土豆。

起土豆,就是挖土豆。那时是夏季,辽北通常在七八月间起土豆。

前一天,老师就宣布了明天的安排:七点半从学校出发,工具不用自己带,由生产队提供,午饭主食自己带,菜由生产队供应。

工学们都很好奇,这是第一次吃公家的菜,会吃什么?大家都很好奇,也很期待。

到了土豆地后,生产队的派专人向大家介绍了起土豆要领:怎么挖,怎么捡,运到哪里去。随后,老师给各班分配了地段,由他们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

多数同学都看到过挖土豆,许多同学家的园子里还种过土豆,见过爸爸妈妈挖土豆,有的还帮助挖过,因此挖土豆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

各班都做了分工:男同学负责挖,女同学负责运。

挖土豆要累一些,既要不断地挖,又要将土豆捡出来。干长了就会手臂发酸。运土豆相对轻松,两个人抬一筐土豆,运到地头指定的地方,距离并不很远,归来的半途土篮又是空的,跟休息差不多,加之参加劳动的新鲜感,她们说说笑笑,并不觉得累。(鞠躬您的关爱!)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