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那时的孩子,除了自己的妈妈,一般不知道别人妈妈的名字,见到她们时,叫声“张婶”“王大娘”就行了,只有宋百安的妈妈,由于一件沸沸扬扬的事情,弄得满院的人,包括孩子,都知道了她的名字,而且也知道了她的另一个称呼。
宋百安的爸爸宋立新,是农场的技术员,身高在一米七左右,中专毕业生,有文化,人也很帅气,或许由于是知识分子的缘故,大人们说起他,都直接称他的名字:宋立新,这与对其他人的称呼:老陈、大李等,有着明显的不同。那时的技术员,多是下放过来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称其名而不称“技术员”,含有对知识及其知识分子的钦敬的之情。
宋百安的妈妈,李长山称其“宋婶”,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身高在一米五五左右,比一般妇女要矮一些,相貌也很平常。她为人朴实,干活踏实认真,为人也厚道,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
听大人们说,宋立新也出身农家,家境不太好,兄弟姐妹很多,家里为了他的中专学业,生活过得很拮据。临近毕业时,婚事又成了需要考虑的事情,当时结婚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老儿子娶媳妇——大事完毕”,是人人皆知的歇后语。可娶媳妇是要花很多钱的,家里为此很头疼。
可巧邻村的一户人家,看中了宋立新。那时,农村能上中专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宋立新就是由此受到青睐的。
这户人家姓卢,家庭状况与宋家不同。宋家儿子多,卢家则女儿多。娶媳妇要盖新房,制备必需的生活用品,还要出彩礼,是一个家庭很大的负担,经常要“拉饥荒”。嫁女儿则不同,顶多是给些陪嫁,多些少些甚至没有都关系不大,只要人嫁过去就行,而且还有彩礼收,非但没有负担,还有收益。
卢家的老卢很有见地,目光比一般人长远。看到宋立新是中专生,知识分子,国家的人,日后会在城里工作,是个潜力股,而宋家却家境窘迫,如果不要彩礼,将女儿嫁过去,跟着宋立新到城里生活,宋家也不必准备新房,自然愿意。于是就有了以彩礼换快婿的心思。
和老伴一商量,老伴很赞同;探听女儿的口风,女儿也愿意,于是就托人到宋家表达了此意。
对宋家来讲,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即表示同意。一番必要的程序后,亲事就定了下来。
宋立新接到家里的来信,知道了女方的情况,看了相貌平平的照片后,虽然不太趁心,但体谅父母的难处,也就同意了。这是当时许多寒门学子的人生际遇,颇像传统故事中的陈世美。
婚后的日子倒也平静,两个孩子:宋百安、宋百宁相继出生了,为小家庭增添了新的喜庆。
宋百安小学三年级时,发生了那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
与宋家合居的那家姓赵,也是知识分子家庭,男主人是一家工厂的技术人员,女主人也是知识女性,在一个单位做管理工作。
这女人姓什么,宋百安等孩子并不知道,只知道叫她“赵婶”。
赵婶一看就是城里人,她善于护肤,面色光滑,装着举止大方雅致,身材高挑,人也耐看,一头细密的黑发,给人一种神往的感觉。
这一年,男主人临时到外地支援工作去了,家里就剩下了赵婶一人:他们夫妻两个没有孩子。
事情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宋立新和赵婶好上了。
两人怎么相好的,始于何时,没有人知道。是否赵家夫妻的珠联璧合,唤醒了宋立新蛰伏已久的心有不甘,由此心生羡慕,对赵婶礼貌有加。赵婶没有孩子,是夫妻感情不好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比如不想要孩子或一直没怀上,她是否受了宋立新的帅气或对自己的态度的吸引。两人是暗慕已久还是偶然的冲动。两人是否都感到对方心有不甘,都想弥补对方。这一切,只有两人自己知道。
总之,两人相好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机会就黏在一起。
当时情况下,两人最理想的相聚场所,就是家里,这里是两人自然的居所,无须另寻他处的遮遮掩掩,可以充分利用一切便利的机会。
农忙时,农场的家属也要参加田间劳动,这一来是生产的需要,二来也为了给家庭增加一些收入,这样的劳动是有相应的报酬的,因此家属们非常愿意。宋婶自然也乐于参加这样的劳动,于是就给两人的欢聚创造了机会。
那时家属参加劳动,是提前通知的。如果明天有劳动,今晚就要由职工通知到家属。今天干完活了,明天是否还来,收工时也要交代清楚。因此,宋婶哪天要去劳动,赵婶是清清楚楚的。
每逢宋婶出去劳动,赵婶就不准时上班,而等在家里。宋立新则上班打个卯后,找个借口回家。这时,两人就抓紧时间尽情缠绵。然后再收拾停当,各自出门。(感谢您宝贵的支持与厚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