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内,贾母的病榻旁日夜传出呻吟。贾政终日愁眉不展,王夫人则在佛堂里敲打木鱼,却掩不住内心的烦躁。贾府上下人心惶惶,笼罩着一层阴郁的乌烟瘴气。林黛玉身处其中,如同置身于一片腐朽的泥沼,她的身体也因此愈发孱弱。
她本就多病,如今贾府的压抑气氛,更是如同无形的大山,沉沉地压在她纤弱的肩头。每日清晨醒来,她只觉浑身乏力,倦怠之感侵袭着她的骨髓。咳疾频发,常常让她喘不过气来。她望着铜镜中憔悴的面容,眉间的愁绪愈发深重。
这贾府,已不是她幼时所见的那般繁华景象。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牢笼,将所有人都困在其中。那些虚假的亲情、利益的纠葛、无休止的争斗,都在一点点地侵蚀着她的生命。她感到自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正在这污浊的空气中渐渐枯萎。
贾宝玉近来也越发颓废,他时常来潇湘馆抱怨,言语中充满了对贾瑄的嫉恨与对贾府现状的无力。他依然沉迷于“情”与“爱”的虚幻世界,却对贾府的衰败视而不见,对自己的无能不自省。黛玉看着他,眼中再无半分涟漪。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懂得逃避现实。他永远也无法成为她所渴望的依靠。
她想起了“金玉良缘”的说法。从她进入贾府的那一刻起,这个论调便如同一个阴影,始终笼罩在她心头。王夫人和薛宝钗的步步紧逼,贾母的模棱两可,都让她感到窒息。她清楚地知道,那所谓的“金玉良缘”,不过是贾府与薛家巩固利益的手段,与她的真心和幸福毫无关系。
她曾寄希望于贾宝玉,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心意,能给她一份纯粹的感情。然而,贾宝玉的懦弱和摇摆不定,一次次让她失望。他无法承担起任何责任,更无法给予她真正的安全和庇护。如今,连贾府的根基都在动摇,所谓的“金玉良缘”,更显得荒谬可笑。它不再是她心头的阴影,而是一个即将崩塌的笑话。
她的思绪,不自觉地又回到了那一日。贾瑄在侯府当众揭露贾府的虚伪,他那凌厉的眼神,那字字珠玑的言辞,如同惊雷般震撼了她。她从未见过如此清醒、如此强大的人。他没有贾府男子的油腻和迂腐,没有贾宝玉的矫情和懦弱。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纯粹的、真实的、历经血火洗礼后的力量。
他眼中没有世俗的偏见,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迷恋。他所追求的,是真正的公道和秩序。他的清明与冷峻,与贾府的乌烟瘴气形成鲜明对比。他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闯入这腐朽之地的一道光,一道能够洞穿一切虚妄的光。
她回想起在侯府侧厅的短暂旁听。当贾瑄在贾府众人面前展现出他的圣旨、丹书铁券和尚方宝剑时,那份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份可以掌控生杀大权的自信,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贾府的嚣张气焰瞬间被压制,如同一群无助的虫子,在他的脚下瑟瑟发抖。
她看到他眼神中的冷酷,那是对贾府虚伪的极致厌恶。可当他走向她时,那份冷酷却神奇地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温和。他一句“让林姑娘见笑了”,让她感到了被尊重、被理解。他没有将她视为贾府的一员,而是独立的存在。这让她心中生出了一丝暖意。
她意识到,他才是真正能改变世事的人。他有能力,有胆识,更有那份破旧立新的魄力。贾府的衰败,他早已看透。而他所做的,正是将这些腐朽的东西,一个个连根拔起。这份力量,是她所不曾见过的,也是她所渴望的。
她曾以为自己在这世间是孤独的。父母早逝,寄人篱下,除了贾母,似乎无人真正关心她的死活。而贾母的关心,也掺杂着偏心和算计。贾宝玉的“知己”,更是幼稚且不可靠。她感觉自己漂泊无依,如同风中的柳絮,随时可能被吹散。
但贾瑄的出现,让她心中生出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他身上那种真实的力量,那种对世俗的超越,让她看到了尘世中也能有净土。他似乎是唯一一个能够理解她清高,能够看到她内心痛苦的人。他能给予她从未有过的安全感。
她开始思考,如果能有这样一个人作为依靠,那她的未来是否会截然不同?他强大而正直,可以为她遮风挡雨。他清醒而睿智,可以与她分享对世事的看法。他并非贾府的那些空谈之辈,而是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她那颗长期漂泊的心,似乎找到了一处可以停靠的港湾。
她开始留意贾瑄的动向。她从丫鬟口中得知,侯府每日宾客盈门,京城百姓对他赞不绝口。她也听闻他在朝中提出的那些治国之策,无不切中要害,远比贾政那些迂腐的言论高明百倍。她越了解他,便越发觉得他不同寻常。
她的身体虽然依旧病弱,但心中却多了一份支撑。她不再像过去那般,只沉浸于诗词的悲苦中。她开始主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贾瑄所做的一切。她感到自己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离开了贾府那日益腐朽的漩涡。
对贾宝玉的最后一点希望彻底破灭,对“金玉良缘”的排斥达到了顶点。黛玉明白,她不能再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她要寻找一个真正的依靠,一个能够给她带来安全与温暖的归宿。而那个身影,此刻在她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贾瑄。她知道,他将是她在这世间唯一的知己与依靠。
这份认知,如同微光,照亮了她原本黯淡的内心世界。她开始幻想,如果能与这样一个人并肩而立,那她的生命,是否会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她内心的思虑,如同无声的潮汐,悄然涌动,预示着她未来的选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