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中,一场盛大的诗会正在酝酿,引起了士林的广泛关注。这是由礼部尚书牵头举办的文人雅集,旨在促进京城文化的繁荣。贾宝玉自诩风流才子,素来喜爱在诗词上卖弄。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扬名机会,能够重新挽回贾府因贾瑄事件而受损的声誉。
贾宝玉每日在怡红院里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地准备诗稿。他向来只求辞藻华丽,意境浮泛,对诗词的深层内涵并不在意。他自以为凭着贾府往日的声望,以及自己惯有的“才子”人设,便能在此次诗会上拔得头筹,再次赢得满堂喝彩。贾政也对贾宝玉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文坛上为贾府争回一丝颜面。
然而,贾瑄早已洞悉了贾宝玉的这点心思。他深知贾宝玉的才华华而不实,根基不稳。他决定借此诗会,彻底撕下贾宝玉虚伪的才子面具,让他尝到真正的羞辱。贾瑄并非仅仅是武将,他对诗词歌赋亦有涉猎,且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对世情的深刻理解。
贾瑄并未直接报名参加诗会,而是通过他在朝中的人脉,巧妙地影响了诗会的主办方。他向礼部尚书暗示,此次诗会,当以“社稷兴衰”、“百姓疾苦”为题,而非只求风花雪月。尚书大人对贾瑄的提议深以为然,认为这样更能体现文人的担当。
于是,诗会的主题被定为“长风破浪济苍生”。这个宏大而富有深意的主题,对于贾宝玉而言,如同晴天霹雳。他平日里只知“悲花惜玉”,对社稷民生从未深入思考。他手中的那些风花雪月的诗稿,在此刻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诗会当日,高朋满座,京城有名的文人雅士、勋贵子弟齐聚一堂。贾宝玉也盛装出席,他自信满满地走入会场,却在看到诗会主题时,脸色一僵。他的心头涌上一丝不安。
贾瑄也受邀出席了诗会,但他并未坐在主位,而是低调地坐在了靠后的位置。他身旁有几位新晋的年轻官员,他们都是贾瑄提拔上来的有识之士。贾瑄眼神平静,静静地观察着会场上众人的反应,尤其是贾宝玉。
诗会正式开始,按照规矩,先由在场的才子们自由发挥,然后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进行点评。贾宝玉绞尽脑汁,拼凑出一首勉强扣题的诗。他的诗辞藻华丽,意境却空泛,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和对现实的关怀。他念完诗,故作潇洒地摇了摇扇子,期待着众人的赞叹。
然而,老前辈们的点评却异常犀利。他们直言贾宝玉的诗“华而不实”、“缺乏真知”,甚至有人直接指出:“此诗空有其表,不知人间疾苦,难称上品。”贾宝玉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从未受过如此直白的批评。
轮到贾瑄时,他应邀走上前。他没有贾宝玉那般故作姿态,只是神色从容,声音沉稳。他念出自己的诗篇。他的诗句没有华丽的堆砌,却字字铿锵,意境辽阔。他以边疆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将士们守卫家园的艰辛,表达了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他的诗,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如同高山流水,大气磅礴。
当贾瑄的诗念完,整个会场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后,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场的文人雅士们,无不为贾瑄的才华和胸襟所折服。他们从未想过,一个身经百战的武将,竟然能有如此深厚的文采,更重要的是,他诗中的思想深度和对社稷民生的关怀,是贾宝玉所望尘莫及的。
几位老前辈更是激动不已,他们对贾瑄的诗赞不绝口,认为其“有大家气象”、“不愧为国之栋梁”。他们甚至直接点名贾宝玉,将其诗与贾瑄的诗进行对比,指出贾宝玉的空泛与贾瑄的厚重之间的巨大差距。
贾宝玉站在原地,如同被雷击一般。他感到羞耻,感到愤怒,感到无地自容。他引以为傲的“才华”,在贾瑄面前被碾压得体无完肤。他曾经以为自己是文坛的翘楚,可如今却被无情地揭露了本质。他的诗,不过是虚有其表的靡靡之音。
贾瑄的目光落在贾宝玉身上,没有丝毫胜利者的炫耀,只有一种冰冷的审视。他成功地设下了这个局,让贾宝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被彻底击败。这场才华的对决,以贾宝玉的惨败而告终。他彻底失去了文坛上的立足之地,他的“才子”人设,在京城士林中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笑话。贾府的颜面,也因此再次扫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