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科举遇挫,仕途无望

换源:

  诗会上的惨败,如同给贾宝玉当头一棒,让他彻底失去了在文坛立足的可能。然而,贾政对贾宝玉的期望并未完全熄灭。他将希望寄托在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上。他认为,贾宝玉虽然在诗词上出了洋相,但只要能在科举中金榜题名,便能洗刷一切耻辱,重振贾府声威。

贾政每日亲自督促贾宝玉读书,为他请来京城最有名望的宿儒授课。他将贾宝玉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举备考中,希望他能一举高中。贾宝玉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迫于贾政的压力,也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那些八股文章和经史子集。

贾瑄对贾宝玉的一切动向了如指掌。他知道贾政对贾宝玉的科举抱有最后一丝幻想。他决定再次出手,彻底断绝贾宝玉的仕途希望,让他再无翻身的机会。贾瑄深知科举舞弊之风盛行,一些世家子弟常常通过各种手段,在考试中作弊。他要做的,就是让这次科举考试,变得绝对公平公正。

贾瑄暗中联系了礼部和吏部的一些清廉官员,他们都是他亲自提拔上来的。他向他们提出,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此次科举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严禁一切舞弊行为。他甚至建议皇帝,亲自派人巡查考场,增加监考力度,并对考官进行秘密考察。

皇帝对贾瑄的提议深以为然。他素来厌恶科举舞弊,认为这会堵塞寒门子弟的上升之路。于是,一道圣旨下达,宣布此次科举将是历来最严格的考试。考场增加了重重守卫,所有考官都经过严格审查,任何试图舞弊者,一律严惩不贷。甚至连考生的答卷,都将进行多重核查,以防代笔。

贾宝玉对这些新规毫不知情。他依然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凭着贾府的关系,多少能得到一些便利。他拿着自己平日里背诵的那些“标准答案”,自以为胜券在握。

科举考试当日,贾宝玉怀揣着贾政和王夫人的殷切期望,踏入考场。他发现考场内气氛异常肃穆,监考官员如狼似虎,人人面色严峻。考场内外,都有贾瑄的侍卫在暗中巡逻,他们眼神犀利,让贾宝玉感到一丝不安。

考试开始,当贾宝玉看到考题时,顿时傻眼了。考题不再是那些死板的八股文,而是充满了对实际国策、民生疾苦的思考。这些题目,需要考生有深厚的学识,更需要有对世情的真知灼见。贾宝玉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根本派不上用场。他平时只知道风花雪月,从未关心过百姓疾苦和国家大事。

贾宝玉坐在考场内,冷汗直冒。他试图拼凑,试图模仿那些他曾经看过的文章,但都显得苍白无力。他感到自己的才华在这份考题面前,是如此的贫瘠。他发现周围的考生都在奋笔疾书,而他却无从下笔。

考试结束,贾宝玉失魂落魄地走出考场。他知道,自己彻底失败了。贾政焦急地在考场外等候,看到贾宝玉的脸色,便已心知肚明。他厉声询问贾宝玉考试情况,贾宝玉只能支支吾吾,承认自己考得一塌糊涂。

放榜之日,贾政满怀忐忑地前去查看。结果,贾宝玉的名字赫然不在榜上。非但如此,京城中所有通过舞弊或走后门上位的世家子弟,也都无一例外地落榜。这次科举,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许多寒门子弟反而金榜题名。

贾政得知贾宝玉落榜,气得眼前一黑,几乎昏厥。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如今,贾宝玉在文坛上颜面扫地,在科举中一败涂地,彻底断绝了仕途希望。贾府的未来,也因此变得一片灰暗。

贾宝玉得知自己彻底落榜,再也无法承受这份打击。他将自己关在怡红院,日日借酒消愁,痛哭流涕。他不再去理会贾府的任何事务,彻底沉沦于享乐和颓废之中。他失去了所有上升的通道,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贾瑄听到贾宝玉落榜的消息,眼中没有丝毫波澜。他成功地摧毁了贾宝玉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让贾政彻底绝望。他用这种方式,向世人证明,贾府的虚伪和无能,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贾宝玉的仕途,至此彻底无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