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清新自然,比喻生动形象,将荔枝的色泽、形态、滋味以及其产地的风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更难得的是,这首诗平仄对仗工整,用韵准确和谐,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众人听罢,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
“好诗,好诗。当真是好诗啊。”
“宝二爷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华,出口成章,令人叹服。”
“这诗句清新脱俗,意境不凡,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红颗珍珠’,‘玉液仙露’,当真是绝妙。”
“而且这诗完全符合格律,平仄无误,对仗工整,可见宝二爷平日里在诗词上下了不少功夫。”
清客相公们更是纷纷起身,向宝玉拱手称赞,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贾母听了,更是喜得合不拢嘴,拉着宝玉的手,连声说道:“我的乖孙儿,你可真是给祖母长脸了。这诗作得真好,比那些老学究作的还要好听。”
王夫人也面露喜色,看着宝玉的眼神中充满了骄傲和欣慰。
就连平日里对宝玉要求最为严格的贾政,此刻也难得地露出一丝赞许之色。
他虽然依旧板着脸,但嘴角却微微上扬,显然对宝玉的表现也是十分满意的。
他心中暗道,这孩子在诗词上,倒确有几分天赋,并非全是虚名。
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表姐妹,更是用一种惊奇而欣赏的目光看着宝玉。
她们本就喜爱诗文,自然能听出宝玉这首诗的妙处。
她们没想到,这位平日里看似有些痴顽的宝兄弟(表弟),竟有如此捷才,能当场作出这般高水平的诗作来。
黛玉心中更是暗暗将宝玉的诗与自己平日里所作的比较一番,觉得宝玉的诗虽然少了几分闺阁的细腻婉约,却多了一份清新自然和开阔意境,确有其独到之处。
宝玉的文采,通过这次家宴上的即兴赋诗,再次震惊四座。
他“神童”之名,也因此更加响亮,传遍了整个荣国府内外。
众人对他的未来,也更加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宝玉自己,则依旧保持着谦逊和低调。
他知道,这首诗不过是他借用了前人的智慧罢了。
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逆天的悟性,总有一天,他能够真正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次小小的展露锋芒,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的决心。
就在荣国府上下都为宝玉的聪慧和才华而惊叹不已,对他寄予厚望之际,一件关乎贾府未来荣辱的大事发生了。
宝玉的长姐,贾元春,因其才德兼备,容貌出众,在宫中选秀时脱颖而出,被选为女史,正式入宫。
女史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宫中女官的一种,有机会接触到后宫的嫔妃甚至皇帝本人,若是运气好,将来或许能有更大的发展。
消息传来,整个贾府都轰动了。
贾母和王夫人等长辈,一方面为元春能够入宫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觉得这是贾家门楣上的一件大喜事,将来或许能为家族带来无尽的福祉。
但另一方面,她们心中也充满了深深的不舍和担忧。
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元春这一去,便如同笼中之鸟,再难有自由。
后宫之中,争斗险恶,步步惊心,元春一个年轻女子,孤身一人在里面,不知要面对多少的艰难和险阻。
她们担心元春在宫中受委屈,担心她不适应宫里的生活,更担心她会卷入那些可怕的权力斗争之中。
每当念及于此,贾母和王夫人便会忍不住暗自垂泪,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府中上下,虽然也都在为元春入宫而庆贺,但气氛中却也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和压抑。
宝玉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知道元春入宫对贾府意味着什么。
他记得,在原著中,元春后来被封为贵妃,贾府也因此达到了荣耀的顶峰,修建了奢华无比的大观园来迎接元春省亲。
但盛极必衰,元春的受宠,也为贾府的最终败落埋下了伏笔。
这一世,元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宝玉心中充满了未知和一丝隐隐的担忧。
他看到贾母和王夫人因为元春入宫之事,时常愁眉不展,暗自落泪,心中也感到十分不忍。
他虽然无法改变元春入宫的事实,但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给她们一些安慰和力量。
一日,他又看到贾母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拿着元春小时候用过的一块手帕,默默地流泪。
宝玉便悄悄地走到贾母身边,伸出小手,轻轻地为贾母擦去眼角的泪水。
他用稚嫩的语言,和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语气,安慰道:“老祖宗,您别哭了。姐姐入宫,是光耀我们贾家门楣的大好事。姐姐那么聪明,那么贤惠,到了宫里,一定会得到皇上和娘娘们的喜爱的。说不定,将来姐姐还能当上贵妃娘娘呢,到那时候,我们贾家就更风光了。”
贾母听了宝玉的话,微微一怔,看着宝玉那双清澈而认真的眼睛,心中的悲伤似乎减轻了几分。
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我的乖孙儿,你说的道理,祖母何尝不懂。只是,祖母舍不得你姐姐啊。宫里规矩多,她一个人在里面,孤苦伶仃的,祖母怎么能不担心呢。”
宝玉摇了摇头,说道:“老祖宗,姐姐不是一个人。她有我们贾家做后盾,有您和母亲疼爱她,她不会孤单的。而且,姐姐入宫,也是为了我们贾家的将来着想。我们应该为姐姐感到骄傲,支持她,祝福她。您若是整日里为她哭泣,姐姐知道了,心里也会不安的。”
他又跑到王夫人身边,见王夫人也正为元春的事情而神伤。
便也用类似的话语安慰王夫人:“母亲,您也别太担心姐姐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