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叶冬的“罪过”

换源:

  第3章叶冬的“罪过”

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后,叶小丰很快便从穿越到古代的迷茫与苦恼中走了出来。

接下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先摸清自己身处的这个“叶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渐渐地,在不断的打听和观察中,他对整个叶家的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原来,叶家在赵家村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来户。除了他们一家姓叶之外,村里其余人家全都姓赵。多年来,叶家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即便如此,也免不了被赵姓村民欺负、排挤的命运。

而叶小丰还记得那件买房被骗的事——其实不过是赵家人欺负叶家的一个缩影罢了。

除此之外,他还听闻了一段关于自己便宜父亲叶冬的往事:

叶小丰的祖父名叫叶长生,膝下有四个儿子:叶春、叶夏、叶秋、叶冬。其中排行老四的叶冬,也就是叶小丰名义上的爹,曾在私塾读过一年书,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篾匠、木工无师自通,为人又讲义气,乐于助人,因此在村里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

为了养家糊口,前些年,叶冬与二伯叶夏、三伯叶秋,以及一些赵姓乡邻一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他们做过匠人,卖过苦力,赶过牲口,甚至偷偷贩过私盐……一路风餐露宿,走南闯北好几年,总算各自攒下了几十两银子。

可近两年来,外面的日子越发艰难,钱也越来越难赚了,听说有些地方还冒出了劫道的强盗,真是人心惶惶。

临近去年年关,大家一合计,觉得还是回老家过年稳妥些。

谁料,就在准备启程返乡之际,意外发生了。

那天,叶冬与众乡邻正在工地休息,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所有人听着!有人打上门来了,快!抄家伙!”一同出来打拼的赵满仓一边喊,一边冲进人群。

叶冬闻言,毫不犹豫地抄起身边的扁担,第一个冲了出去,身姿矫健,气势如虹。

很快,众人便看到了令人胆寒的一幕:二三十个本地人手持长刀铁棍,冷眼盯着他们,站在二十多米开外。

叶冬见对方并未动手,立刻挥手示意众人停下,并高声问道:“敢问诸位兄弟,你们这是何意?我们初来乍到,不知犯了什么规矩?”

对面为首之人双手抱胸,语气冰冷:“外地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地盘吗?这里是武爷的地界,你们没打招呼就敢在这接活,是活得不耐烦了吧?”

赵满仓脾气火爆,当即反驳:“管你娘五爷六爷,我们五十多号人,你们才二三十个,怕你们个屁!”

那人嗤笑一声:“要比人多?只要武爷一句话,一千两千都不在话下。不信,你们尽管试试。”

这时,一个叫赵富贵的乡邻悄悄凑到叶冬耳边,低声说道:“叶冬,这武爷我听说过,是个狠角色。不久前也有外地人不懂规矩,结果被打残十几个,最后还得赔钱才走得掉。”

叶冬皱眉:“竟有这种事?我怎么没听说过?”

“这事就发生在最近,我们来得晚,你自然不知道。”另一个赵姓村民附和道。

“叶冬,这事真不能莽撞。”二哥叶夏赶紧劝阻,“咱们得想想别的办法。”

叶冬沉吟片刻,抱拳朗声道:“前面的大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们初来贵地,确实不知武爷的规矩,若有冒犯,还请多多包涵。既然此地不便,我们这就离开,不知各位能否高抬贵手?”

那吴铁虎哈哈一笑:“离开?好说好说,留下几条胳膊,再交二百两银子,你们爱去哪儿去哪儿。否则嘛……嘿嘿。”

叶冬再次拱手:“敢问大哥尊姓大名?”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乃吴铁虎,武爷旗下第五把交椅。”

“原来是吴大当家,失敬失敬。只是我们初来乍到,总共也没挣几个钱,最多二十两银子,我们愿意奉上,只求平安离开,不知是否可行?”

吴铁虎冷冷一笑:“那就看我们的刀同不同意了。”

眼看软硬不吃,叶冬只好召集众人商量对策。

赵满仓怒吼:“跟他们拼了!我们五十多人,怕啥?”

“不可!”赵富贵连忙阻止,“上次那伙人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呢?被打得满地找牙!”

众人一时陷入沉默,焦急万分。

“不如派人去拜会武爷。”叶冬冷静分析,“江湖人重面子,若能给足礼数,或许还有转机。”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但问题来了——派谁去?

推来推去,最终还是落在了叶冬头上。

叶秋急了:“凭什么又是叶冬去?万一那武爷不讲理,伤了他怎么办?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他去!”

赵满仓无奈道:“那你说派谁?总得有人出面解决吧?”

叶冬心里清楚,这些赵姓乡亲平日里窝里斗是一把好手,真遇到事儿一个个比兔子还怂。

“算了,三哥,我去就我去,放心吧,我自有分寸。”

叶秋想了想,咬牙道:“叶冬去可以,每人出一两银子,给武爷带点见面礼吧?”

提到出钱,那些赵姓人家顿时一脸肉疼,仿佛剜了心头肉一般。但在形势所迫之下,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掏了腰包。

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真要动起手来,吃亏的只能是他们这些外来客。

叶冬怀揣着九十余两银子,其中五十两是乡亲们东拼西凑、咬牙挤出来的血汗钱,剩下的四十两,则是他这些年在外奔波劳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辛苦钱。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威风八面的“武爷”,叶冬心里七上八下,悄悄将那五十两银子递了过去,低声下气地请求他高抬贵手,放大家一马。

武爷接过银子,脸上挂着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慢悠悠说道:“你们这事儿坏了规矩,要是就这么放你们走了,我以后还怎么带弟兄?你也得给我的兄弟们表示表示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一听这话,叶冬心里咯噔一下——原来五十两还不够!他赶紧赔着笑脸,请武爷明示,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再加五十两,我这是给你面子。”武爷语气平淡,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叶冬咬紧牙关,硬着头皮说:“武爷,我也不是想还价,实在是实在拿不出更多了。兄弟们除了回程盘缠,把能凑的钱都给了我,总共也就九十两。已经给了您五十两,剩下的四十两,是我自己这些年的积蓄。要行就收下,不行……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武爷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年轻人,我信你一回。好吧,四十两就四十两,交了钱,你们走人。”

就这样,叶冬含着泪、咬着牙,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四十两银子也全数奉上,只求一家平安无事。

这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可谁料,叶冬刚回来把结果一说,赵姓乡邻们却不买账。尤其是赵满仓,拍着桌子大骂:“咱们人多势众,怕什么?打又不敢打,谈又谈亏了,白白送出去这么多银子,真是丢脸!”

原本以为自己为家族出头、化解危机,结果非但没人感激,反而被众人指责胆小怕事、软弱无能。更别说那些本该分摊的银钱,如今更是没人愿意认账了。

可怜叶冬,不仅搭上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

为此,叶家三兄弟差点和乡邻们动起手来。最终还是叶冬劝住了两位兄长,他深知,对方都是同村同姓的乡亲,真要撕破脸,吃亏的终究是他们。

于是,他忍气吞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自己咽下了这口气,只是回家后如何向老爷子交代,成了他最头疼的问题。

回到家后,老大叶夏、老二叶秋各自交上了二十两、三十两银子,而叶冬则低着头,两手空空,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

虽然没带回一分银子,老爷子叶长生却没有责怪他半句。他了解儿子的为人,知道他心善、顾大局,便只是轻声叮嘱几句,让他以后遇事多思多虑,学会察言观色、识人断事。

三个儿子平安归来,再加上老二和老三带回的五十两银子,老爷子心里其实已经很知足了。

说起叶家的日子,在赵家村也算过得去。老爷子年轻时吃尽苦头,加上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一点积蓄,才置下了三十亩良田、十二亩果园,还有几块山地。

三兄弟外出打拼的同时,大哥叶春则在家操持家务,带着家里的婆娘和孩子们料理农活,年年都有进项。几年下来,上交给老爷子的银钱粮米折合起来也有四十多两。

如今听说叶冬为了“外事”白白丢了四十两银子,叶春心里顿时就不平衡了:我辛辛苦苦守家种地,每年上交几十两;你倒好,白扔了四十两,一分钱没带回来,老爷子还一句重话都不说?

老二叶夏嘴上附和着大哥,心里也在嘀咕:“凭什么我们赚的钱都得上交,他老四倒可以一分不交?”但他其实也没全交,偷偷藏了十几两私房钱。

此时,老爷子手里已经有了近百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可偏偏叶小丰花了一百两买下赵家大院一半产权,又打官司花了十多两,治病又用了十多两。

这么一算,叶家不仅没剩,反倒欠了二十多两外债!

难怪家里日子越过越紧巴。

更糟的是,家人还不自知。本来四兄弟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或许还能撑下去,可自从输了与赵二流子的官司后,家里就开始内讧不断。

尤其以大哥叶春和二哥叶夏最为不满,纷纷指责叶冬是个败家子:

第一,他带出去的四十两银子,一分没带回来,全送人了;

第二,他儿子叶小丰治病花了十多两,也得算在他头上;

第三,最关键的是,那场官司就是因为叶冬签字买了赵二流子的房子,连打官司带损失,总共赔进去五六十两,这笔账自然也要记在他头上。

如此一合计,叶冬简直成了叶家的“罪人”。

叶小丰虽年纪尚小,但也明白,要想让家族团结,必须先把这些道理讲清楚。

可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人微言轻,想要调和家中矛盾,哪有那么容易?

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让他感到力不从心。

如何破局?叶小丰夜不能寐,苦苦思索出路。

赵家势力庞大,眼下惹不起,那就只能先躲开。但赵家人欺负过叶家的事,他绝不会轻易放过。

常言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虽说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掉穿越人士的脸面,但在叶小丰的计划书里,赫然写着一条新战略:**先避其锋芒,再徐图反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