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和凤仪宫对账未归。
她把那封折子放下,没看那四议题,只批了四个字:
【再贴一榜】
落款——昭阳。
她转头吩咐内侍:“去告诉李洵玉。”
“这不是账。”
“是朝。”
“该打,就打。”
系统提示弹出:
【叮!政绩司主线推进·政心阶段】
【您已进入“无上限查账”模式】
【系统建议:适度设限,以防朝局剧烈震荡】
【是否接受系统限权建议?】
李洵玉扫了一眼,冷笑:“你也怕了?”
“现在连系统都想让我适可而止?”
“我告诉你,我不止要打,我还要——”
“杀个痛快。”
【提示被忽略】
【系统进入旁观模式】
【接下来所有决策由您自主承担后果】
李洵玉站起身,把“卢茂春祭礼案”摊开,一页页翻。
“卢大人,您不是最会讲典礼的么?”
“这回,我就看看——你拜了几尊神。”
“又烧了多少账。”
卢茂春的卷宗刚翻完没一炷香,政绩司后堂又进了一人。
不是内阁来的,也不是兵部。
是昭阳殿内侍,手里拎着一封亲诏。
“李大人,陛下召您入宫。”
“今晚,不走御道,不进议阁。”
“您直接进昭阳。”
李洵玉没动,只把案上一堆银票副本一卷,随手一塞,起身:“走。”
杜世清跟着他出门,一路小跑:“大人……您是不是知道了什么?”
李洵玉看了他一眼:“陛下要我今晚进昭阳,不见百官,那只有一个可能。”
“她要跟我谈——她爹的账。”
杜世清脚一软:“先帝的账?!”
“对。”李洵玉没回头,“父账。”
“她要查先帝留下来的那条账路。”
“我之前不是跟你说过,北院修墙那笔银,账上写着修,实际上根本没动?”
“那不是宫里偷懒。”
“是那年——先帝病危,太后提前接手,把那道墙当成‘权力转移点’。”
“修墙是假。”
“藏银是真。”
“可你知道她今天送我这封亲诏是啥意思?”
“不是信任。”
“是她准备——跟我一起拆她爹的账。”
杜世清腿有点软了:“她不怕?”
“怕。但她知道,不动这笔账,她这辈子都不是个干净的皇帝。”
“你知道先帝死后第一批账是从哪儿转出去的吗?”
“凤仪宫。”
“你知道第一笔没回头的银是哪道批的吗?”
“是修墙。”
“你知道批条子的人是谁吗?”
“是她——亲娘。”
“你再懂了吧。”
“她不是在审父。”
“她是在断母。”
夜,昭阳殿。
李洵玉进殿的时候,殿里就她一个人。
姬姒意穿着便袍,头发没挽全,只披着,像是没睡,也像是根本没准备睡。
案前只有一件东西。
一封老账卷,角落烧焦了,正中那块写着五个字:
【北院修缮·急】
李洵玉走过去,没多说话,扫了一眼。
“找到了?”
姬姒意点头。
“那天你不是说‘那堵墙不是真修’吗?”
“我这两天让人挖了档底,终于找到了那份真账。”
“在太常署藏了整整七年。”
她把那封卷往他面前推:“你自己看。”
李洵玉翻开。
第一页是批文,落款“御前”。
但底下批注写的是:“由凤仪宫代管,紧急修缮后墙,调银两万五千。”
第二页是物料清单,全是废话。
第三页,是调账路径。
他手一顿。
“青州银库——转南淮——入内账——最后落凤仪宫账上。”
一模一样的路数。
这不是修墙。
这是当年的原型。
是后来所有套银、走账、吃灾银的第一条路径模板。
他抬头:“你早就知道?”
姬姒意没躲:“我知道那道墙没修。”
“我当年以为是我娘处理后事用的备用银。”
“但我没想到,她连账都不补。”
“她以为我不知道。”
“我也一直没说。”
“因为那是我刚登基第一年。”
“我不敢动她。”
“我不敢碰这堵墙。”
李洵玉叹了口气,把账轻轻放回案上。
“你不是不敢。”
“你是不想。”
“你想护她。”
“你想让这事永远当没发生。”
“可你今天叫我来,是你自己知道——”
“这事藏不住了。”
“你要是再不认,它会从别的地方爆出来。”
“你护她,就会毁你。”
“你不护她,可能会毁你娘。”
“你不管怎么选,都得砍下去。”
“所以你来问我,你要怎么砍。”
姬姒意抬头,语气很轻:“我问你。”
“你如果是我。”
“你会怎么砍?”
李洵玉没回避,手一点那封账:“我会把这封账,明日贴出去。”
“写上真批、真银、真路线。”
“然后标注一句——”
“‘此为凤仪宫七年前旧账原型,由先帝病危前最后一道银调签批,后入内库,未再归档。’”
“你问我怎么砍。”
“我不是砍她。”
“我是砍那条‘她以为你不敢动’的路。”
“你一动,她就知道,你是皇帝,不是闺女。”
“她是你娘,不是皇。”
“你今天不动,明天你就得给她背债。”
姬姒意闭了闭眼,没哭,也没发怒。
只是低声道了句:“行。”
“你明天贴。”
“我明天登阁。”
“你贴完这账,我亲自站到政绩司门口。”
“谁要撕,你不用拦。”
“我替你拦。”
李洵玉盯着她看了两息,点了下头。
“好。”
“那这账——我们俩一起贴。”
第二天一早,京中第五张“红榜”贴出。
【北院修墙账·御批副本】
【案号:皇账·乙初】
【内容:天启元年春,先帝病危期间批复“北院墙体修缮”,调银二万五千,路径为青州—南淮—内账—凤仪宫。
账册至今未归。此为“政绩司所列初始皇账模型”第一号范例。】
【注:女帝昭阳亲批核对,已阅。】
榜下人潮涌动,没人敢骂,也没人敢吱声。
因为榜的最后一行红字——
【此账,陛下知。】
【由政绩司代贴。】
【若有人有异议——来昭阳殿问。】
那一刻,全京震了。
这不是政绩司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