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共鸣协议启动

换源:

  全息投影消散的瞬间,陈默的指尖还停在虚空中。

量子终端的蓝光熄灭得彻底,屏幕上格式化完成的字样像道冰冷的疤痕。

他蹲下身捡起水杯,陶瓷碎片扎进掌心的刺痛感让后颈的冷汗都凝成了冰——那声音说引路人,说共鸣协议第一阶段,可所有数据都没了,连之前收集的互助记录都成了空白。

陈默?小杰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他抱着一摞资料袋,T恤下摆还沾着白板笔的蓝色印子,我去买了豆浆,你脸色怎么这么白?

陈默把碎杯子扔进垃圾桶,用纸巾裹住渗血的指腹:终端自己格式化了。他抬头时眼里烧着团火,但那不是故障,是加密信息传递。

有人在等我主动触发下一步。

小杰的豆浆杯啪地捏扁了。

他盯着黑屏的终端看了三秒,突然笑出声:行啊,这系统玩得越来越花了。他扯过椅子坐下,从资料袋里抽出一沓心理量表,李教授早上发消息说十点到,我把东苑社区的互助频率表重新标了颜色。他摊开表格,指尖点在一片密集的红点上,你看,这些地方本来是互助盲区,上周突然有七户人家开始共享冰箱?

陈默凑过去,瞳孔微微收缩。

那些红点像被某种力量牵引着,正缓慢向他标注的高共鸣区聚拢。这不是巧合。他抓起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了个爆炸式的箭头,共鸣协议的本质是情绪传导——当一个人释放善意,接收者的情绪阈值会降低,更容易主动传递善意。他的笔尖重重戳在东苑社区四个字上,我们需要一个试点,让这种传导形成链式反应。

实验室的门被敲响时,陈默正往白板上贴社区平面图。

李涛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衬衫,手里拎着个褪色的公文包,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晨露:小默,你爸当年在实验室写的最后一份报告,标题就是《平凡人情绪共振模型》。他把公文包放在桌上,取出一沓泛黄的纸,昨天整理旧物,发现这东西夹在他的笔记本里。

陈默的手顿了顿。

泛黄的纸页上,父亲的字迹力透纸背:当个体善意形成群体共鸣,平凡人将成为最强大的能量源。他突然想起童年冬夜,邻居王奶奶塞给他的热红薯;想起暴雨天,张叔背着他趟过积水的小巷——那些温暖的碎片,原来早就在父亲的研究里埋下了种子。

我们选银杏巷。陈默的指节叩在社区图上,那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47%,独居户12家,是典型的情感敏感区。他转向小杰,你负责设计邻里共情接力流程,必须加情绪反馈机制——完成温暖小事的人要描述当时的感受,接收者也要写反馈。又看向李涛,教授,您帮我们联系社区主任,就说这是云城大学的社会实践项目。

小杰的键盘敲得噼啪响:已联系上银杏巷社区的张主任,她同意明天上午十点启动。他突然抬头,屏幕蓝光映得眼睛发亮,需要给参与者发任务卡吗?

带编号的那种,让他们完成后指定下一位接棒者。

李涛推了推眼镜:要避免形式主义。他翻开父亲的报告,我父亲的实验里,自发行为的持续率比组织行为高300%。他从公文包取出个铜铃铛,这是我当年和你父亲做社区实验用的,每次互助完成后摇一摇,声音能强化记忆联结。

银杏巷的梧桐叶在晨风中沙沙作响时,陈默站在社区小广场的遮阳伞下。

他看着张主任把印着邻里共情接力·第1棒的任务卡递给78岁的周奶奶——任务是请邻居帮忙晒一床被子。

周奶奶攥着任务卡,布满老年斑的手微微发抖:我家老伴有风湿,晒被子的竹篙太高,我够不着...

第一棒用了三小时。

周奶奶的邻居,在菜市场卖鱼的王婶踩着凳子帮她晒完被子,红着眼睛在反馈本上写:我妈去世前也总够不着竹篙,帮周奶奶时,好像又抱了抱我妈。她接过任务卡,想了想,在指定接棒者栏写了3单元201的小陆——刚毕业的独居程序员。

第二棒用了两小时。

小陆帮隔壁独居的赵爷爷修好了总跳闸的电闸,在反馈本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爷爷非塞给我煮鸡蛋,说年轻人胃不好,当早餐。他把任务卡递给楼下的快递员小张,你每天跑那么多楼,肯定能找到需要帮忙的人。

第三棒只用了四十分钟。

小张在送快递时发现4单元的孙奶奶提着两袋大米爬楼梯,二话不说帮她提到五楼。

孙奶奶抹着眼泪翻出相册:我孙子也这么高,去年去外地工作了......视频是小张用手机拍的,画面里孙奶奶拉着小张的手,背景音是楼上传来的炒菜香。

视频被小张发到业主群时,陈默正蹲在广场角落吃煎饼果子,手机突然震动——业主群99 消息,最上面一条是:我家有多余的菜,谁需要来端一碗!

当天傍晚,银杏巷的梧桐树下支起了三张桌子。

张主任举着大喇叭喊:愿意加入共情接力的居民来登记!穿碎花裙的阿姨搬来自家的茉莉花,戴鸭舌帽的大叔支起了免费修伞摊,连小陆都抱着笔记本电脑,在桌子上贴了免费教老人用手机的纸。

陈默靠在社区公告栏上,看着人群里晃动的任务卡。

他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封匿名邮件。

发件人显示LY,内容只有一行字:云城码头仓库B区,小心,情绪也能杀人。他的指尖在LY上停顿片刻——林宇的首字母。

上回被举报操纵社区情绪的风波突然涌进脑海,他下意识摸向口袋里的录音笔——从上周开始,他总觉得背后有脚步声,电梯里有陌生的目光。

陈哥!小张举着任务卡跑过来,额头沾着汗,5单元的刘奶奶说,她想当第101棒!

她说要教孩子们折千纸鹤,说折一千只,就能给住院的老伴儿攒福气。

陈默摸了摸小张的任务卡,卡片边缘已经卷了毛边,却带着温热的人气。

他抬头看向银杏巷的居民楼,夕阳把每扇窗户都染成了暖金色。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千纸鹤从他身边跑过,脆生生喊:妈妈说,陈哥哥是带来光的人!

当晚十点,陈默的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

他盯着手机屏幕,听着那道机械音一字一顿:共鸣协议第一阶段达成,准备进入第二阶段。窗外的云城灯火璀璨,他却想起白天孙奶奶说的话:我孙子说现在年轻人都忙,可你们让我知道,忙人也有热乎心。

如果情绪可以被引导......陈默望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喉结动了动。

晚风掀起窗帘,吹得桌上的反馈本哗哗翻页,最后停在王婶写的那行字:帮人时,我好像又抱了抱我妈。

第二天清晨,银杏巷业主群弹出新消息:隔壁的玫瑰园社区求经验!

我们也想搞共情接力!陈默揉着发涩的眼睛点开消息,突然听见楼下传来喧哗。

他趴在窗户上往下看,只见七八个社区主任模样的人举着笔记本,正围着张主任问东问西。

陈默!小杰的电话打进来,声音里带着笑颤,朝阳里社区的主任说,他们昨天自发组织了共享厨房,现在要和我们签接力联盟协议!

陈默望着楼下攒动的人头,突然想起父亲报告里的最后一句话:真正的共鸣,从来不是设计出来的,是人心自己点燃的。他抓起外套往楼下跑,风掀起衣角,把那句没说完的疑问留在了风里——如果情绪可以被引导,那当千万人心一起燃烧时,这把火......真的不会失控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