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烟火未熄

换源:

  晨光透过香樟叶在青石板路上筛下碎金时,陈默已经蹲在小区门口摆桌子了。

竹制的摊位桌腿还沾着露水,他用袖口擦了擦“有事帮忙、没事聊天”的木牌,后颈被小杰拍了一掌。

“陈大策划,您这架势比当年接S级任务还认真啊?”小杰扛着一摞塑料凳过来,凳腿磕在台阶上发出“咚咚”响,“昨天刚说不当联盟理事,今儿就支起‘大妈摊’——我可把话放这儿,等会儿王婶来准要念叨你‘放着大老板不当,偏要跟我们抢活干’。”

陈默把牌子挂正,绳子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你懂什么?三年前我帮张叔遛狗时,王婶还说我‘闲得发慌’,现在她孙子满月酒都非让我当主持人。”他抬头时,晨光正好落在眼底,“再说了,当年系统给的第一个任务,不就是‘人间烟火’么?”

话音刚落,菜篮子撞在桌角的声音响起。

王婶拎着两棵油麦菜挤过来,银镯子在手腕上叮当作响:“好你个小陈!昨儿我还在业主群发消息说‘陈默要回来’,底下二十多个点赞——你倒好,直接把摊支这儿了?”她伸手戳了戳木牌,“有事帮忙?我家厨房下水道堵了算不算事?”

陈默从桌下摸出个笔记本,笔帽“咔嗒”弹开:“王婶您记着,中午十一点我带工具去。先记上——103室下水道疏通。”他抬头时,瞥见斜后方有个身影晃了晃,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正咬着嘴唇,衣角沾着奶渍,怀里的小丫头正揪她一缕头发往嘴里塞。

“李姐?”陈默扬声喊了句,见对方身子一僵,又放软声调,“过来坐会儿?我这儿有刚泡的柠檬水。”他起身搬了张凳子,膝盖轻轻碰了碰桌角——三年前帮刘奶奶修轮椅时,也是这样的动作,当时系统弹出“善意引导”任务,奖励了“共情力 10”。

年轻妈妈李敏坐下时,怀里的小丫头立刻扑向陈默桌上的橘子。

陈默笑着剥了一瓣,看孩子攥着橘瓣咯咯笑,才问:“是不是又要加班?小丫头没人看?”李敏眼眶突然红了:“她爸出差半个月了,我在医院值大夜班,上次把孩子锁家里半小时,回来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她低头绞着衣角,“我想找邻居轮流照看,可又怕人家嫌麻烦……”

陈默的拇指摩挲着笔记本边缘——这是三年前系统奖励的“烟火手册”,封皮磨得发毛。

他想起上周刚完成的“沉默陪伴”任务,系统当时给的提示是“平凡人的温暖,往往藏在未说出口的需求里”。

“李姐,”他翻开微信群,“我现在发个接龙,就写‘互助托儿小组:周一到周五晚六点至八点,需要看娃的家庭请留言’。”他抬头时,眼尾带着笑,“您信我不?”

李敏还没答话,身后突然响起张叔的大嗓门:“小陈这摊儿开得好!我家柯基昨儿把刘奶奶的绣球踩秃了,正愁怎么赔礼——我报名当‘遛狗志愿者’!”刘奶奶举着刚买的油条凑过来:“我帮着看娃!我孙女儿上初中了,我正闲得慌呢!”

陈默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划动,微信群消息“叮叮”炸响。

不过两小时,接龙已经排到了十七户:有退休教师写“可辅导作业”,有开便利店的小夫妻备注“免费提供小零食”,甚至搬来三个月的新住户也留言“我会做儿童餐”。

李敏攥着手机,眼泪砸在屏幕上:“小陈,我……”

“该说谢的是我。”陈默合上笔记本,页脚密密麻麻记着“修电动车”“教用健康码”“代取快递”,“三年前我帮人遛狗,现在大家帮人遛狗——这才是烟火该有的样子。”

午后的风裹着槐花香吹过来时,李涛的身影出现在摊位前。

老教授的白衬衫扎得板板正正,公文包搭在臂弯,镜片后的目光带着点期待:“小陈,我刚从试点社区回来。”他抽出份文件,“用你当年总结的‘共情模型’调解邻里纠纷,三个月纠纷率降了三成。”

陈默接过文件翻了两页,又轻轻推回去:“李叔,当年系统差点变成考核KPI,是您提醒我‘烟火是人心,不是程序’。”他指了指摊位前围坐的老人们——王婶正教新住户认菜价,张叔的柯基叼着刘奶奶的毛线球乱窜,“您看他们自发组织的互助小组,比任何模型都管用。”他想了想,又从包里掏出错落的便签纸,“这些是这三年收集的真实案例,您拿去吧。但得答应我——别让它们变成新规矩。”

李涛捏着便签纸笑了:“当年你帮我修电脑时,也是这么说的。”他把文件收进包,转身时又回头,“对了,街道办下周要开微治理研讨会……”

“李叔!”陈默笑着打断,“我现在的任务是帮王婶通下水道,帮李姐接孩子,帮刘奶奶找被柯基叼走的毛线针——这些可比研讨会重要多了。”

傍晚收摊时,手机在裤袋里震动。

陈默擦了擦手,屏幕上显示“未知来电”。

“您好,我是江州市福兴社区的社工小周。”对方声音带着点紧张,“我们自发组织了‘烟火接力行动’,大家轮流帮独居老人买菜、陪孩子写作业……我们想请您……”

“小周,”陈默蹲下来逗了逗凑过来的柯基,“你们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了么?”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窸窸窣窣的翻纸声:“有位独居爷爷不肯接受帮忙,说‘不想欠人情’;还有个双职工家庭,孩子总在楼道里玩到九点……”

陈默笑了:“您试试让爷爷教孩子们下象棋,就说‘孩子们非缠着要学’;双职工家庭的话,问问他们能不能把家里的旧玩具捐出来,在楼道摆个‘玩具交换角’——人情变成互动,就不重了。”

挂了电话时,天已经擦黑。

陈默拎着工具箱往103室走,路过公告栏时,瞥见小杰新贴的邻里节海报:“包粽子大赛、旧物交换、儿童故事会”。

风掀起海报一角,露出底下半张旧纸——是三年前他第一次贴的“帮遛柯基”启事,边角已经泛了黄。

第二天清晨,社区广场飘着饺子香。

陈默蹲在石桌旁帮孩子们捏花边饺子,刘奶奶的毛线针在手里翻飞,正给小丫头织虎头帽。

手机在兜里震了震,他摸出来,“烟火故事馆”后台弹出新留言:“原来烟火不在展馆,也不在热搜,而是在我们每天走过的楼下,在那句‘你好啊’里。”

他低头时,小丫头把沾着面粉的手按在他手背,留下个白乎乎的小掌印。

远处传来王婶的吆喝:“小陈!103室的下水道通了,你来尝尝我煮的虾饺!”

陈默应了声,起身时看见广场角落,李敏正和几个妈妈围坐,小丫头们在她们脚边追着柯基跑。

他拍了拍裤腿的面粉,拎起装着粽子叶的竹篮,往王婶家方向走。

路过社区办公室时,张主任从窗户探出头:“小陈!街道办刚来电话,说明天上午……”

“张主任,我先去王婶家!”陈默挥了挥手,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

风里飘来新晒的竹粽叶香,混着孩子们的笑声,漫过青石板路,漫过香樟树梢,漫向城市的每一盏灯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