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来自于后世,并且立志要做华夏的万古一帝,吴禄杰深知团结才是力量。
这不,看到五大臣出国考察换人的报道,他认出了英敛之这个人才。
英敛之名叫英红,1866年出生,是满洲正红旗人。
简署敛,号安蹇,安蹇主人、安蹇斋主,晚号万松老人、万松野人,香江《大公报》创始人。
1902年6月17日,英敛之和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在津门法租界筹办。
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
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
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著称。
特别是与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袁大头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名满全国。
他是满人,也是保皇党。
一生只做了三件事,创办大公报,创办辅仁大学,创办香山孤儿院。
他儿子叫做英骥良,曾任台大外文系主任外,辅仁大学副校长。
可惜的是,接到胡适之的电话,拿着公文包去了宝岛,再也没有回来。
不过不回来也好,回来了没准就得死。
儿子是教授,副校长,闺女是抗日特工。
这一点知道的人很少,还是后世的大作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景星学社社员,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郑警民的日记,才让人知道。
他的闺女叫英莹,本来是个前途无量的女明星。
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假扮舞女或妓女,诱骗日伪人员到预定秘密地点由特工人员予以处决。
后世资料表明,有9名日寇及汉奸以此方式被暗杀。
在当时鬼子注意到了她,于是英莹不断受到宪兵的盘查传讯,最终自杀。
当时,她的自杀引起了全国轰动。
而英敛之的孙子是未来的文化副部长,曾孙子有几个是京圈的导演,演员。
其中有一个是吴禄杰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的电视剧地下交通站的主演和导演英大壮。
津门卫,法租界。
听到第六镇第十一协的管带吴禄杰拜访,英敛之有些纳闷。“他来干什么?我们也不熟啊。”
“来者是客,还是请人进来吧。”
说话的是他老婆,爱新觉罗淑仲。
虽然是爱新觉罗,可是这时候的爱新觉罗远支的人也不多。
比如英敛之的老婆,就是一个皇太极的儿子,和道光皇帝下边这几个嫡亲皇族差远了。
要是农村还没啥,大家都是一个老祖的,谁也不高谁,谁也不低谁。
可这是封建王朝,谁和你论老一辈的关系啊。
英敛之点点头。“正该如此,来人啊,请吴管带进来。”
“晚辈吴禄杰,见过英主编。”
英敛之额身份是大公报的主编。
他和高卢鸡的公使关系好,又是天主教徒。
但是他没有在朝廷任职,所以叫英主编,英先生都可以。
英敛之满意的点点头,别的不说,吴禄杰的卖相还是可以的。
一身北洋军服,走起路来威风凛凛。“吴管带是吧?不知您找我何事?”
“没别的事,来认认门,我对您最近报道的五大臣换人一新闻比较赞同。”
为啥英敛之要喷?因为这次换人换的是袁大头的人。
尚其亨和李盛铎,看职务也知道,更别说作为袁大头的对头,英敛之知道这二人都是袁家走狗。
所以他开喷了。
为了让自己有理有据,他还特意提出几个人,比如马相伯,严复等人。
马相伯是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辅仁大学,复旦公学的创办人。
活了一百岁的他,在国内教育界那可是人瑞。
而推荐这二人,也说明英敛之的人脉和公心。
不得不说,马相伯和严复可都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人才。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并不介意为朝廷做事。
马相伯做教育,那是变卖家产,以至于儿子死后,学生们知道了给他凑了上万块大洋抚养寡儿媳和幼孙。
但是马相伯并没有,而是把学生们凑的钱拿去支持教育。
这样一个公心教育的人,出国考察,负责立宪绝对没问题。
而严复也不差。
光绪三年二月赴鹰酱学习海军,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被聘为闽建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当时的学生就有吴禄杰的岳父黎宋卿。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少荃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1年10月8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津门《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华夏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魔都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津门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津门避居魔都;参加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华夏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津门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魔都。
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年,得知严复在鹰酱,一直躲在幕后的孙大炮由美洲到达鹰酱,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回来以后,严复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可以说,英敛之推荐的人,都是特别合适的。
可惜,慈禧不听他的。
也是。
一个区区的报社主编,一个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手握七万新军。
慈禧肯定得听袁大头的。
但是英敛之这个人的人脉,天主教身份,再加上保皇党的身份,无疑让吴禄杰很重视。
“英先生,其实我也不赞同袁宫保派尚其亨和李盛铎去,可惜人微言轻啊。”
吴禄杰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让英敛之很是好奇。
你这家伙,浓眉大眼的北洋新军管带,怎么会和袁大头唱反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